6月13日,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统一孔子形象”早有呼声原中央外宣办主任赵启正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塑像,而且都有规范,我们对外赠送孔子像、孟子像等也要有形神的标准。
雕塑像的标准要请权威机构认可,避免全国各地把孔子像做成不同的样子。”
专家对“标准像”有“两面观”其一,什么叫“标准像”?给2500年前的圣人重塑“标准像”,根本无法起孔子于地下,能有哪些依据?若说“参考历史文献”,虽然《论语·述而》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但100个人会有100种“温而厉”,个人理解不同,判定“标准”就不同。其二,2500年来孔子没有“标准像”,在现实中,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这个符号也需要相应的图像。孔子“标准像”应该来自于孔子本身,“纪念像”则可以来自人们的想象。事实上,这样的孔子“纪念像”很早就有,而且各式各样。
孔子“标准像”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本次公布的孔子“标准像”“主要参考的是唐代吴道子的画,这是目前认为最早的孔子形象,后世都以它为蓝本”。针对有人质疑孔子像“太温和”,主创人员说,创作遵循的是孔子基金会的要求,雕像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也不可能在一个雕塑上把温和、严厉等各种神态气质都表现出来,主要还是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很多人认为孔子应该更亲切、慈祥,因为他本身是个教育家”。
像由心造,千面孔子集爱憎“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孔子(即“打倒孔家店”对孔子的丑化)、海外孔子”……山东儒学专家骆承烈,一生收集各种孔子像达2500多种,他把这些孔子像分成六类。他认为,偶像不过是造像者心中的理想罢了。
在我省德阳、资中、富顺、犍为等地文庙,都有孔子造像,每个地方的孔子塑像不尽相同,但每一尊孔子像都寄托着人们对先贤的爱戴。围绕孔子“标准像”的争议,近日本报特邀请省内各地文庙就此表达自己的看法。 (编者)
资中:“主站派”让“孔子”站起来
铁波乐/文李向东/图
19日,笔者就“标准像”争议一事,采访了资中文庙负责人,他表示,资中的孔子像之争持续了20多年。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名曰夫子庙,庙内供奉孔子石像一尊,为站像;清代道光九年资中文庙迁建于北关外赵状元洗墨池,庙内孔子像为石刻坐姿;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红卫兵将庙内孔子石像砸毁,文革结束后重新恢复,为泥塑坐像。
在恢复孔子塑像的时候,资中文化人士产生了两种争论:一种人士认为孔子是文宣王,尊贵无比,要塑坐像,才能体现“王者之尊”,这是“主坐派”;另一派是以作家郑拾风为首的“主站派”,认为应当尊重历史,在春秋时代连椅子凳子也没有,那时的人们不站即跽,绝对没有端然高坐的孔子之像。对于孔子坐像,连朱熹、苏东坡都坚决反对,多次撰文,主张应将孔子塑成站像或跽像。即使要坐,也只能“坐”于地上,不能坐于椅上。“主站派”的第三个论据是“孔子问乐于苌弘”,孔子是苌弘的学生,而苌弘是资中人,孔子尊师重教,在老师的家乡便自然地站而不坐了。
1999年,资中文庙的孔子塑像终于在“主站派”的力争下重塑为石刻站像,像姿取的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绘的“至圣先师图”,恭身而立,双手前伸上举,作“天揖之势”,生动地再现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礼,尊师重教而平易近人的圣洁丰姿!
这位负责人说,资中文庙的孔子像,与征求意见的孔子标准像十分接近,他对确立孔子“标准像”的行动表示支持。
德阳:帝服“孔子”毕显尊贵
周玲文/图
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的德阳文庙,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目前庙内大成殿的一尊孔子坐像,塑造的是帝王之像,其头戴王冠,身穿帝服,庄重威严,让人肃然起敬。据说,庙内孔子帝王像缘由孔子在唐代被封为文宣王,其神态、形貌则源于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塑像坐北朝南,毕显尊贵、礼仪,庙前立有“下马碑”,古代文武官员及百姓到此必须下马落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孔子至圣的尊重。
对于孔子“标准像”的争论,德阳文联副主席、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会长范小平认为,没什么实际意义可言。他认为,由于可供查阅的资料甚少,目前国内外孔学研究,对孔子像的版本公认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国内和海外有影响力的孔庙,孔子像基本以其为蓝本。但必须看到,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出自唐朝,距春秋相距甚远,也不一定可信。如果实在要给孔子定“标准像”,他认为,还是以帝王像为好,因为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形象已远远超越帝王,人们只是想通过帝王像的塑造,表现对孔子的尊敬和崇高礼仪。
富顺:有据可查应为“正宗”
富文文/图
富顺文体局副局长、文馆所所长何安平认为,该县唐代吴道子所绘,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秋八月余杭成均石刻的孔子塑像,出自《富顺县志》记载,历史资料真实,有据可查,应为孔子的真实模样。
富顺文庙现有孔子像两件,一为大成殿内孔子塑像,系1992年仿山东曲阜孔子塑像恢复;一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秋八月余杭成均石刻,公元1340年转刻于此。
最奇的是,一次对文庙进行例行维修时,在崇圣祠正脊上的亭塔式宝顶内发现了一具琉璃质男童裸体塑像。像高约28厘米,面带微笑,背北朝南,右手指天,左手示地,身穿肚兜,下体赤裸。这个“新发现”给儒学和古建筑研究领域带来了新课题。儒家思想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在庄严肃穆的祀孔建筑里发现裸体童人塑像,令人难解。一些专家认为,明嘉靖年间曾对文庙进行维修,将屋顶改为重檐。宝顶即为此时所安,塑像也应是同时安上的。是否反映了孔子对性以平常心看待,《论语》中“食、色,性也”就是证明。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裸童”也许是“小人”的意思,表现了对儒家的不满。
犍为:符合造像者心中理想
傅春江/文卞仁超/图
对于“标准像”争议,犍为孔学专家谢俊认为,虽然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府后人从宋代起世袭衍圣公几百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他的思想成为历代帝王的主要统治思想。他以该县文庙孔子像为例,认为像由心造,犍为人将孔子视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先哲,将其形象美化,塑造为帝王,符合造像者心中的理想。
犍为文庙博物馆段中济告诉笔者,犍为文庙自古以来都未供奉孔子塑像,一直供奉的是木牌牌位,该不该塑像当时颇有争议。像塑好后又进行了两次修改,一是将塑像中孔子的坎肩去掉了,因为当时的服饰中根本就没有坎肩装饰;二是将九章服改为了十二章服,既然是帝王像自然应该穿十二章服,否则就不伦不类了。
在犍为文庙的大成殿,一尊基座高1.5米,身高3.5米,身穿黄袍,头戴皇冠,正襟危坐,文质彬彬的孔子帝王像赫然眼前。只见孔子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再外为十二哲,皆为孔子门徒。
周文翰张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