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鱼可捕到鱼虾满仓,12年的伏季休渔制度———让市民吃上更大的鱼
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其实,休渔是一个被迫的选择。
水母网6月25日讯芝罘岛东口码头。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辈子的船老大李祥东谈起大海感触颇多:“1992年以前出去拉螃蟹,一网下去都拖不动,后来再出海只能捞点小鱼小虾,往往还不够油钱。 ”
他告诉记者,以往50马力以下的小船一昼夜可捕获近200公斤鱼虾,而马力大的渔船捕获量可达400公斤,出海一次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捕捞红火的那几年,一对钢质拖船就是一座年产值近百万元的工厂”,李祥东说。但从1992年以后,出去基本上都是赔。最惨的一次,油钱加工钱等估计在3500元左右,但捕捞的海产品却只卖了1000元。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是个不争的事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姜清春说,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和渔场环境恶化,渤海海洋鱼类生物种群急剧减少。此外,在中日韩渔业协定生效后,有1548艘捕捞渔船从靠近日、韩一侧的传统渔区撤出,这些渔船都挤压在近海作业,进一步加大了近海捕捞强度,最终出现了“捕捞网眼越来越小,鱼也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局面。近年来,对虾、小黄鱼、带鱼、鲅鱼等优质品种已形不成渔汛,而渤海梭鱼、真鲷、棘头鱼等大宗经济鱼类更是难见踪影。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
6月23日,海阳市大辛家港,上百条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港湾里。
船老大王玉民带着几个伙计正忙着修整渔船。他告诉记者:“俺在休渔前一个周就进港了。休渔是国家定的制度,当然要遵守。早一天休渔,海洋渔业资源就早一天得到休养生息。”
“眨眼12年过去了,要是没有休渔制度,现在海里恐怕连小鱼苗也没有了。”一旁的渔民包胜利感慨地说,鲅鱼、带鱼、鲳鱼这些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四季都能生长、产卵。只要给它们一定休养生息的时间,渔业资源就可以持续利用,“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呀。因此,对休渔,渔民没有不赞同的。”包胜利说。
包胜利对记者说,休渔前只能捕到一指宽的小带鱼和半尺长的小鲅鱼,看到这么小的鱼苗,怎能有收获的喜悦?渔民在切肤之痛的体验中悟出了“欲取先予”的道理,并完成了从一开始抵制休渔到如今自觉遵守的转变。
休养生息培育资源
姜清春介绍说,我国从1995年起开始在黄渤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伏季休渔有效地保护了黄渤海主要经济鱼类的亲体和幼鱼资源,特别是对保护鲅鱼等苗种作用重大。
据调查:6月份鲅鱼进入莱州湾产卵,7月份鲅鱼苗种在渤海海域索饵生长,7月中旬,幼鲅鱼体长10-15厘米;8月份幼鲅鱼从渤海分批进入黄海海域索饵生长,8月上旬,幼鲅鱼体长15-25厘米;8月下旬,鲅鱼体长20-35厘米。通过伏季休渔,为黄渤海鲅鱼等经济鱼类的产卵和幼鱼成长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促进了海洋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以去年为例,鲅鱼开捕后日产量明显提高,大马力渔船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渔民收入普遍增加。鲅鱼的个体达到每条2-4公斤,平均每条比往年重了近1公斤。单船网产量也比上年增长了20%左右。此外,莱州湾海域梭子蟹产量也迅速增多,去年休渔结束后,梭子蟹的产量比上年几乎翻了一番。
本报记者 邹海东 通讯员 宋贤成 金京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