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仁
在电灯问世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和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和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 终于有一天,那是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实验,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1903年,哈埠亮起第一盏电灯!那一点点光亮是那么神奇,集聚着能量,能让黑夜变成白昼。人们并没意识到这点点光炫对他们和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有了熠亮光耀的电灯之后,那洋油灯、煤气灯和蜡烛自然逊色了许多许多……
首办发电厂
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将电灯带到了哈尔滨。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沙俄在道里区松花江边的铁路附属工厂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现哈铁车辆厂院内)修建了发电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铁路总工厂发电厂投产并发电。这是哈尔滨市,也是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史上的第一座发电厂。
首座发电厂的建立昭示着哈埠光电时代的到来!当厂房里亮起哈埠第一盏电灯时,漆黑的夜晚刹那间有了人们连做梦都无法想像出来的光亮,夜幕被照得如同白昼。
发电厂配有俄国产三相交流发电机4台,每台容量275千瓦,总容量110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千瓦时。电厂发电供给铁路总工厂安装的16台动力机械、23台搬运机械用电,用来制造各种铁路线路和车辆使用的零配件,也就是说,给铁路总工厂提供动力支持。间或也向火车站(哈尔滨火车站)、秦家岗(南岗区)一带达官贵人等有钱人供电。
此前,移民到哈的闯关东穷苦人住在自建的泥草房、板加泥房里,照明主要用豆油灯、花生油灯、菜籽油灯、蓖麻籽油灯。十九世纪后期居民照明改用洋油灯、手提悬挂式汽油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钱的人家用外国进口的洋蜡(蜡烛)照明,贫穷的人家照明仍然用煤油灯。
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发电厂建成发电后,发电机组不分昼夜发电的轰鸣声就像地震一样,附近的铁路员工、居民听到轰鸣声都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和恐惧。他们争相拥进发电厂观看这个吓人的“新玩意”。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淹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互相打着手势,围着发电机触摸着机壳和电线。发电厂的沙俄技师怕不懂用电常识的人们发生触电事故,向他们介绍电的用途和危害等用电常识。这一介绍非同小可,观看电灯的人们一轰而散,再也不敢对“电老虎”感兴趣啦!由是,虽然电灯的光亮要比煤油灯的光亮大几十倍,很多人家还是拒不安装使用电灯,怕这个庞然大物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那时,哈埠市民使用的电灯是小圆形白色透明钨丝的白炽灯,电线是黑色橡胶皮的铜芯电线,用电的电压等级为110伏。普通老百姓只用一盏15瓦(当时的市民都把瓦称为度)或25瓦的电灯,有钱的人家用40瓦、60瓦和100瓦的电灯。中东铁路发电厂实行的电价每度9.91戈比(沙俄币)。由于发电设备粗糙简陋,发出来的电压低电压及其不稳定,15瓦的电灯只能看清房间里的家具,看书看报非常困难。
1928年(民国十七年)以后,铁路中心发电厂又安装了德国制造的80千瓦交流发电机1台,发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180千瓦。到日本侵略东北的1931年(民国二十年)间,年发电量已达338万千瓦时。供电范围扩展到埠头区(道里区)经纬街、霁虹街一带。
外国资本家自给自足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英、法、美等国的资本家借机拥入哈尔滨。外国资本家在哈办工厂、开公司需要大量电能为动力,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发电厂无法向外国资本家开的工厂、公司提供电力资源。于是乎,这些外国资本家为了更多地掠夺中国的资源,便在自办的厂区、公司院内修建了自用小型发电厂(站)。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德籍犹太人(后为法商)在哈埠修建了永胜火磨电站,俄国商人修建的秋林洋行电站紧随其后。此后,哈尔滨市区还有俄商米其阔夫发电厂、巴尔斯基发电厂、斯蒂辛科发电厂、托列宁发电厂等营业性电厂与前两家电厂分庭抗礼。
哈人自建发电厂
沙俄建立了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发电厂后,许多早期的资本家也相随而行。
1907年1月(清光绪三十三年),注定熊冕章等人将被载入哈埠史册。他们为了解决市民之需,筹资创办了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发电厂。耀滨电灯有限公司是清廷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普遍受到了傅家甸(道外区)地区中国商人和居民的欢迎。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发电厂建在傅家甸现道外区北十二道街菜市场,采用涡轮机为原动机发电。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装机容量242千瓦的私营电厂。1918年(民国七年),扩建续装的三相交流发电机投产发电后,傅家甸地区开始实行交流、直流分别送电。1922年10月(民国十一年),原4台直流发电机组停发拆除,全部改为交流供电。1928年7月(民国十七年),全厂装机总容量达3950千瓦。耀滨发电厂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后来者居上,与铁路中心发电厂形成对峙的态势。那时没有电度表,为便于计费,耀滨发电厂实行包灯月电价,即10度(电)月电价1.20元(大洋)。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开始发电至1928年(民国十七年)的20多年间,连续扩建发电机组,6条供电线路覆盖了傅家甸和太平桥地区,高压线路达到23.6公里,低压线路达到36.9公里,给该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民族资本办电
二十世纪初期,哈埠民族电业资本的发展开始进入了萌芽期。
1920年5月,中国商人徐鹏志等在地方官员的大力帮助支持下,以100万元(哈大洋)取得了承办发电厂的发电权和市区供电管理的电业权。之后,徐鹏志等又成立了哈尔滨电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资本积累,于1927年10月(民国十六年)建成马家沟发电厂(现文景街38号哈尔滨发电厂址)开始送电。发电厂建厂装机容量4000千瓦。1929年(民国十八年),又新建3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1930年(民国十九年)发电厂装机总容量发展到10000千瓦,稳坐哈埠电力龙头老大的宝座。这是哈埠民族资本办电的开端。
马家沟发电厂(哈发电厂)建成投产后,相继取消了永胜火磨发电站、秋林公司发电站的对外供电权,同时收购了香坊电灯厂和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发电厂,扩大了供电范围。1930年(民国十九年),哈尔滨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哈尔滨电业局,成为官营的电力企业,装机总容量13956千瓦,掌握了哈市的主要发电、供电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电网络。从此,在哈经商的中国人,和繁华地区的居民都用上了国人发的电,哈埠配电电网建设从此步入正轨。
天地一瞬,沧桑百年!
(作者为哈尔滨电业局史志办编辑)
本文图片由马瑞仁提供
--稿件来自《新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