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北京有两组数据令人关注。
统计显示,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北京市能源消耗量为1448.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增长3.7%。
北京市以3.7%的能源消费低增速支撑了13.3%的GDP高增长。 不断提高的经济运行质量,让北京开始步入“吃得少产得多”的佳境。
政府先行
瞄准节能8%目标
今年7月6日9时,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走进石景山杨庄中学初二(3)班课堂,为42名中学生上暑假前的最后一课——节水课。这是北京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节能从我做起——节能教育”活动的一个侧面。
节能降耗,政府先行。2005年,“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被北京市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并为此采取三大措施:对54家政府机构开展能源消耗状况调查;市政府与54家政府机构签订《政府机构节能责任书》,下达节能8%的目标;选定政府机构10家试点单位,开展节能改造。据年底检查,54家政府机关同比节能11%,节约能源2600吨标准煤。目前,北京市政府机构节能已扩大到全市18个区县政府机关。
政府机构带头节能,不仅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行政费用,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表率作用。6月13日开幕的2006北京节能环保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展台前挤满了或聆听或咨询或体验的参观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达到79.3%,远郊区县达到72.5%。
循环经济
开发新能源新技术
对于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北京市而言,能源需求量巨大。北京市加大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奥运村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建成后,可供1.6万名运动员和官员洗浴,每年可节约2000吨煤。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热水洗浴,这在奥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北京力争到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
北京的许多企业、写字楼、商场等也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北京燕莎中心凯宾斯基饭店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了冰蓄冷系统,运用北京市这两年实行的峰谷电价政策,在晚间电价较低时段制冰,在白天电价较高时段使用冰释放的冷气冷却用水。
机制创新
监察能源利用状况
从7月20日开始,《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将正式施行。北京市正在积极筹建节能监察专业机构,这支“节能警察”队伍将对用能单位执行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主要用能设备能耗等限额规定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予以处理。
北京将开展能源利用状况调查,加强分类计量和信息监测工作。为积极推进将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北京建立了全市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公报制度,按季定期公布万元GDP能耗、水耗等数据。
北京抓紧制定和实施行业及产品能耗系列标准,从节能监测、能耗限制、技术通则等方面制定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体系。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节能65%的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依据新标准,新建居住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采暖季消耗标准煤将比1980年的25公斤减少16.25公斤。
着眼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依法节能,今年北京市将提请市人大修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同时正在起草《北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决定》。去年5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规定,用水单位超出年度用水量,除据实交纳水费外,将被收取累进加价费用。
重在治本
筛选产业优化结构
7月15日10时,运营47年、供气比例曾占全市供气总量80%以上的北京炼焦化学厂,正式进入停产程序。企业全面停产后,每年能为北京市减少煤炭消耗296万吨。
近年来,北京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已突破70%,通讯设备、计算机及电子制造业同比增长53.9%,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快速增长也直接拉动了能耗的降低。
北京逐步建立起产业筛选和综合评价机制,使消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和企业逐步退出。近年来,北京已搬迁造纸、炼焦、纺织、化工、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41家。2006年,北京将关停机立窑水泥生产线13条、平板玻璃生产线7条,预计每年减少能源消耗20.7万吨标准煤。
走低消耗、低排放、再利用、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北京做出的科学抉择。
记者感言
面对资源严重短缺、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高、人口规模持续增大的现状,建设节约型城市是北京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主动的战略选择。
建设节约型城市,北京从上到下积极行动。一是多管齐下,公民、企业、政府都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抓起,在全社会培养并逐渐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二是从技术、规划、标准、管理、制度、政策、法律、监测等多方面采取举措,努力建立健全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和推动节约型城市建设。
节约并不是要人为地降低生活质量。恰恰相反,节约的生活是一种有质量的生活,节约下来的生活成本,有助于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对一个城市而言,节约型城市建设不但不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反而会推动社会更持久、更和谐地发展。(记者 王建新)
《人民日报》 ( 2006-07-18 第0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