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调整提升为“北方经济中心”将“现代化港口城市”调整提升为“国际港口城市”增加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昨天下午,市政府在市行政许可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通报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背景、天津城市性质、定位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向世人勾画出15年后天津建设的宏伟蓝图。
据了解,这次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调整和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明确了今后天津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依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天津城市的发展建设将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发展为重点,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逐步将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与1999年版规划相比,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天津城市性质和定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新的表述。一是,将1999年版“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调整提升为“北方经济中心”。两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天津城市定位的表述虽然只是两个字之差,但变化是很大的,“含金量”是很高的,重要的在于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在京津冀、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的地位。二是,将1999年版“现代化港口城市”调整提升为“国际港口城市”。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天津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为今后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三是,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天津的基础条件,增加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新的城市性质和定位,符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抓住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自身建设,带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面积11919.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文本共分17章,137条,约4万字,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调整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和城市职能
《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国家对天津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分析了天津城市发展现状及重要基础条件,借鉴世界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确定新的城市性质和定位是: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天津市现有常住人口为104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39万人。《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新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诸多因素,确定2020年天津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城镇人口121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人口规模630万人。
1999年版规划确定天津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为736平方公里,人均87.6平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天津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到1061平方公里。针对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现状,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严格贯彻国务院“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综合考虑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保障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确定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以内。
二、突出发展重点,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根据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新的要求,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地区,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
滨海新区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新城区。
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290万人,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以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合建港造陆,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新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功能,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与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体系。
三、调整城市布局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在“一条扁担挑两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是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两带”是指由“宁河、汉沽新城-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新城”构成的东部滨海发展带以及由“蓟县新城-宝坻新城-中心城区-静海新城”构成的西部城镇发展带;“三区”是指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建立由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11个新城、30个中心镇和81个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天津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海、空两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形成联系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
港口要调整货运结构,增加附加值高的货物比重,到201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箱以上。到202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0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旅客流量达1500万-2000万人次(2005年为213.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50万吨(2004年为9.33万吨),并以机场为依托,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型航空城。加快建设京沪、津秦等高速铁路及京津唐、津保城际铁路天津段,建设直通西部、北部腹地的铁路运输通道。规划建设由国家高速公路、区域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系统5个层次组成的高效快捷公路网络。优化中心城市道路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以轨道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的现代客运交通模式。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城市
要从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出发,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中心城区要以内涵挖潜为主,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滨海新区要通过开发盐碱荒地、综合利用盐田和建港造陆来保障发展。各区县要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集约使用土地。各类工业园区要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推进再生水及海水综合利用工程,规划到2020年,全市水资源供应量达到49亿立方米,实现水资源供给的动态平衡。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水资源体系。限制发展用水效益低、耗水多的工业项目,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先进高效灌溉技术的应用。制定节水相关政策,加大非工程措施节水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海水综合利用水平。预计到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将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
加快“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设施建设,引入西北直流电源、引入陕甘宁二期气源和天津港南疆港进口液化气等气源,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比例,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将能源建设和海水淡化、制盐、化工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好的发展效果。
六、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和开发策略,搞好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按照保护城市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将中心城区中的历史城区、蓟县县城、杨柳青镇、葛沽镇和盘山风景名胜区、蓟县黄崖关古长城保护区等作为重点保护内容。市中心区要从城市总体格局、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建立保护体系,在路网布局、建筑高度控制、城市轮廓与景观等方面制定管理措施,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同时,加强城市传统文化、传统地名、民俗风情和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记者吴森责任编辑:孙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