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建设部、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对外商投资房地产的市场准入、开发经营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房产等三大领域,进行了明确规范。此举为中国政府重拳打击境外“热钱”肆意投机房地产市场的一项重大举措。
“热钱”为何青睐中国
据《半月谈》杂志报道,“热钱”又称游资,是指寻求短期回报的流动资金。这些资金流动速度极快,一旦寻求到短线投资机会,就会涌入;而一旦获得预期盈利或者发现投资机会已经过去,又会迅速流走。当今,国际市场上“热钱”充斥,投机者无孔不入,兴风作浪,炒作一切可以炒作的题材,国际金融市场因此持续动荡。
“热钱”对中国的青睐是以国际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为标志。在2002年之前,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烦恼是资金持续外流。2002年之后,峰回路转,不仅前些年外逃的资本在匆匆回流,更令监管部门头痛不已的是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入境,当然国内民间游资也不能忽视。
在理论上,“热钱”进入中国投机很难。但实际上,可通过诸多渠道入境,还可通过地下钱庄、走私等难以甚至根本就无法监测的途径入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资本账户事实上的开放程度比法律上的开放程度要大得多。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遥遥无期的情形下,“热钱”持续入境背后有更复杂的动机,那就是瞄准质优价廉的人民币资产尤其是具有巨大升值潜力的房地产。
政府应善于与“热钱”打交道
当今,全球至少有7.2万亿美元的短期资本流动于国际资本市场,相当于世界年产值的20%。国际外汇市场上平均每天12万亿美元的交易额中的90%为短期资本。“热钱”的活跃程度和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成正比,只要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正视全球化趋势,就必须直面金融市场中的“热钱”问题。
对于新兴市场来说,“热钱”导致的弊端远远大于带来的利益。如何应对“热钱”?首先,应保持各类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相对均衡,不给“热钱”在一定时间内大的投机机会,从而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单向资本流动。为此,外贸、外资与货币等涉外政策在长期内尽可能趋于中性,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相关经济变量的异常变化,对于已经出现的严重偏离市场均衡的金融产品价格(如人民币汇率)以及外贸与外资政策(如过度鼓励出口与过度引进外资)应尽快加以纠正。
其次,须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与水平。对于中国境内的“热钱”规模,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监测只有300亿到500亿美元,与境外研究机构的3500亿美元的判断相距甚远。监测与判断的悬殊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监管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
另外,要强化对“热钱”流入的限制。建议由原来的数量型管制过渡到数量型管制与价格型管理并用。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往国际金融的飞轮中抛些沙子”,即采用跨境资本交易税与一年期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抬高资金使用成本。这一不高的门槛,可令投机者望而却步,但不会使投资者敬而远之。
要有“一揽子方案”
由于意识到“热钱”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我国金融监管层已予以高度关注。
今年4月下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春季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呼吁各国尽快建立起协调互信的政策框架,加强对对冲基金为代表的“热钱”的监督,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有序调整。
加强对“热钱”的监管,应该继续深化和细化各项政策。其中,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加快汇率改革步伐,实施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对此,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出台并正在酝酿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疏导“热钱”的流动。
6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政策,自7月1日开始,企业境外投资不再受额度限制,外汇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这是增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灵活性的重要步骤。自去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机制改革启动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完善汇率形成与风险防范机制。
一边是不断涌入的国际“热钱”,一边是国家监管部门全力搭建防线,双方的较量正在不断升级。事实上,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剧烈的情况下,对资本流入进行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不久前表示,中国政府将会用全面的组合政策来消除目前存在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以更有效地监管“热钱”流入。
(江 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