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员先进教育迫在眉睫
中央红军在“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1934年10月秘密撤离苏区,在无任何思想动员和必需准备的情况下,惊惶失措地仓促突逃。长征开始时,8万红军夜行晓停,携带大批辎重行李,在敌机滥炸中艰难西行。 这种情势给部队思想造成了两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首先是大搬家式的盲目流窜,致使战士们情绪消沉和思想混乱。许多战士和党员常问:“我们到何处去?怎么走起来没个完?”“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根据地不是很好吗?”“一天走个百儿八十里路是小事,但老是转圈子真叫人难受。”“一下东,一下西,象梭子似的哪有个头呢?”“天天这样走,北上抗日什么时候才能到?”
其次是艰苦卓绝的长征环境和物质匮乏的困苦生活,导致有些人迫于摆脱挨饿受冻,发生过多种违纪行为:一是侵占打土豪没收的财物,如隐瞒不上交征发委员会,占为小单位或私有,二是侵占群众或寺庙的财物,如贺子珍之弟贺敏仁,擅自进入喇嘛寺,拿走藏民若干银元,后枪毙;三是贪污浪费公共财物,如龙家寨财政机关发生严重贪污浪费案被揭发;四是扩大打击面,如擅自把不属没收、征收对象的财物拿走,违反党的民族统战和宗教政策。
基于上述问题,中央军委认为,对红军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党团员的先进性教育迫在眉睫。红军总政治部在继1934年7月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之后,同年10月又下达《红军总政治部政治指令》和《对目前行动的政治工作训令》,强调各连党支部要用主要精力抓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抓好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的教育,以保持和发展苏区“先教”的成果。对于违纪现象,毛泽东于1935年9月18日致电彭德怀称:“部队须严整纪律,没收只限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
二、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长征路上抓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连队党支部,因此,战士思想工作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点,自然也在各党支部。为了发挥连队党支部先进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建立了支部下属五个工作机构,从而使全军的政治教育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
1、列宁青年组——在连党支部领导下由团员三人以上组成,任务是“进行党的政治教育工作”,包括反帝教育、武装暴动教育、瓦解敌军教育、扩大红军教育等。
2、政治战士——即各班配一个“政治战士”,负责本班思想政治工作。每排配一个“中心政治战士”,管理本排各班的政治战士,其工作情况每天向连指导员汇报一次。
3、十人团——又叫反逃跑十人团,规定每班必须有一人系十人团成员,任务是“帮助连指导员对个别政治落后分子和新战士进行政治解释教育,解答其疑难,解决其困难,使部队更加团结与巩固,来消灭逃亡、掉队、落伍以及个别投敌现象。”
4、地方工作组——由五人组成(其中一人是团员),任务是“负责进行政治宣传和争取群众、扩大红军的工作”,对“连队的纪律进行严格检查,保障本连队纪律的巩固”。
5、青年队——由连队团支部青年委员任队长而组成,任务是着重做好新入伍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牢固树立坚强的革命信念。
三、特殊环境赋予新的内容
长征中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党员和战士的战斗热情,坚定革命必胜信心,在北上抗日中立新功。为此,面对特殊环境,党支部遵照军委部署,强调着重做好下面五项工作:
第一、坚持革命理想教育,反对悲观沮丧论调。政工干部和党员带头吃苦耐劳,做出表率,发现思想苗头,分别找其谈心,分析打圈子、走弯路、调动敌人的道理。告诉党员和战士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和北上抗日大目标联系起来。宿营时大写革命标语,学习马列主义,激发大家奋勇前进的动力。
第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鼓舞士气。如行军中把马给伤员骑,帮助掉队战士背枪背粮食,自己走在最后当收容队。休息时,带头找水、找柴,照顾伤病员,使战士们备受鼓舞,决心与顽敌、饥寒、死亡搏斗。
第三、健全红军民主生活,创造和谐平等环境。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崇山峻岭、死亡威胁的境遇中,军内实行民主,亲如一家,相依为命,至关重要。民主的内涵包括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战士们可以向干部、党员提意见,可以献计出力,共商战胜敌人之法。经济公开,人人平等,体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第四、学习党的统战理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这是长征路上遇到的新问题。党支部号召每个党员要带头学好总政治部下发的《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等文件,端正思想,坚决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帮助消除民族间长期存在的仇恨、猜忌和不信任的心理。
第五、揭露国民党罪恶,用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红军每到一地,支部就教给党员和战士瓦解敌军的方法,要求深入调查,寻找线索,引导少数民族同胞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罪恶行径。抓住军阀苛捐杂税和施行种种非人压迫的事实,进行火线喊话,政策攻心,千方百计争取敌军哗变,拖枪参加红军。
四、表现形式丰富生动多样
长征路上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战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实践具有新的尝试性和探索性。当时部队政治工作经常运用的载体有:
(1)继续编印军委机关报《红星》报。八开报纸,每期四个版面,平均五天出一期。仍由总政秘书长邓小平兼任主编。无法铅印,邓小平就亲自手刻,他经常在马背上编稿、写社论,停下来就埋头排版、刻钢板、油印、发给连队。基层党员看到《红星》报后,能及时了解中央领导的战略意图和兄弟部队的战斗信息。
(2)创办《战士报》。这是红一军团政治部在困难条件下首创编辑出版的一份报纸,工作人员挑着四个铁皮箱随军行动,沿途向全军和群众传播政治知识,宣传优秀党团员和战士的事迹,用榜样力量鼓舞士气。如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消息,就刊登在《战士报》第186期上。
(3)成立宣传队。由党员带头,宿营时向群众宣传。如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揭露国民党罪恶,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
(4)设立宣传棚。在行军和爬山时,设临时宣传棚,放留声机、唱歌、打快板、使战士忘却疲劳,振奋精神。
(5)张贴布告。每到集市或圩镇,党员带着战士,公开张贴红军布告,宣传红军宗旨和纪律,宣传苏维埃各项政策。
(6)书写标语。写字较好的党员自告奋勇,用木炭、石灰、毛笔在沿途墙壁上和门板上,大书特书宣传鼓动标语。
(7)编写歌曲。爱好文艺的党员与群众共同创作,教战士们唱,如兴国山歌《大雾围山山重山》、贵州花灯歌《红军送我一把壶》、苗族民歌《红军在苗家心里生了根》等,促进了军民团结,活跃了部队气氛。
(8)撰写诗词。中央领导、部队首长带头赋诗填词,内容充满着冲锋陷阵的英勇呐喊,忘我奋斗的铮铮誓言,生死与共的感情流露。传播方式有墙头诗、板壁诗、石壁诗,说唱诗等。
五、教育实践的意义与经验
恢宏壮丽的长征,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且谱写了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光辉篇章,使广大指战员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自我升华革命情感。同时,长征路上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党员的先进模范教育,也为增强红军高度的团结和统一,克服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使政治危机转危为安,发挥了极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长征中的教育实践,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继承红军传统,发扬长征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表现为:不畏挫折,坚定信念,不畏疾苦,顽强奋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畏牺牲,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彻底献身。
(二)长征是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但不应忘记开始时一度“走麦城”的历史教训,批判和摒弃“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确立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才能使“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党和红军,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三)长征中几万名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英勇战士,其中不乏赤胆忠心的优秀党团员和能文善武的英才良将,为了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默默地葬身于山野异乡,牺牲在敌人的枪弹下和艰险的道路上,他们的献身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奔向更大胜利的前进灯塔。
(四)在长途跋涉的战斗征途中,政工人员和党员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宣传鼓动者和组织者。他们经常不断地研究教育对象的社会背景政治地位及自身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不说空话,不硬灌硬套,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简单划一的统一模式。
(五)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具体运作上,贯彻了“四性”原则:一是群众性。不失时机地广泛发动党团员和战士,人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针对性。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抓住不同心理,进行教育;三是说服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上下一致明确行动方向和斗争目标;四是团结性。特别注重一、四方面军的坚强团结,同心同德,使全军融为一体,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为抗日救国奉献全部力量。(冯岩)
相关多媒体音视频内容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