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气预报日趋精细化,一两年后
体感温度有望取代“百叶箱温度”
本报讯(记者 董纯蕾)当市区被37.2℃的高温烤得晕晕乎乎的时候,奉贤、金山、南汇、崇明等地区的最高气温却只有32℃左右,上海昨天的热力分布很不均匀。 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下属的城市环境气象研究中心了解到,气象部门将在一两年内推出高温精细化预警和精细化体感温度,届时再遇到类似昨天的天气实况,高温预警信号将只在市区高挂,郊区则被划出预警范围;而身处不同小环境中的市民,还可获知确实的体感温度,而不再仅是百叶箱里的气温。
高温预警不再笼统
据分析,昨天全市差异悬殊的高温分布,是东风的功劳。东海就像一架强力的天然“风扇”,阵阵凉风吹得沿海各区县没了暑气。然而,深入市区腹地,“风扇”渐渐力不从心,加上钢筋水泥森林制造的“热岛效应”,令徐家汇实测最高气温又一次突破了37℃。上海中心气象台昨天下午将黄色预警信号刷新为橙色。
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研究中心副主任谈建国解释,城市温度场的具体分布形态,既与风向、风速、云量等自然因素有关,也和城市环境、大气污染、热量排放等人为因素密不可分。对上海这个沿海城市而言,盛行偏东风时,东部地区享受来自海上的清凉气息,气温较低,出现35℃以上高温的几率很低;西部地区则受城市上空热气输送的牵连,温度相对较高,此时,高温一般出现在市区和西部郊区。但当西南风唱主角时,陆地吹来的热空气不断扩散,全市普遍出现高温的情况比较多见,市中心更有可能出现37℃以上的酷暑。纵观全市各区县,有研究显示,夏季热力分布图上的红色热核区已逐渐转移至房地产开发密集的闸北、杨浦和虹口一带,而崇明则是出现高温比率最低的绿色地带。
现在的高温预警信号发布以整个上海为尺度,无法面面俱到。随着中尺度自动观测网近年来陆续投入使用,气象部门目前正加紧研究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高温分布形态,为发布更精细化的高温预警信息打下了基础。将来可能会出现这般贴切的情形:市区升格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郊区依然维持高温黄色预警;高温预警信号仅在市区和西部郊区发布,东部沿海地区“太平无事”。
体感温度更加贴切
常常有市民不解:为什么大热天走在大街上感觉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高?其实,实况温度指的是离地1.5米高的百叶箱里的温度。据观测,夏季晴天里,水泥地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平均高出4℃,草地上的温度则平均高出3℃,多云天的温差相应减低1℃左右。到了冬季,则往往相反,室外的风寒温度低于百叶箱内的实况温度。
那么,如何知道人体确实感觉到的体感温度有多高?谈建国告诉记者,体感温度的预报是目前国际上生活气象的热门课题,目前已经研发了100多个相关指数,涉及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辐射等。其中公认最科学的指数,聚焦于辐射和热量的平衡。根据这一指数和全市各气象站的详细观测数据,气象部门未来将尝试体感温度预报,比如预测市中心马路上的温度等等。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