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牟丰京 赖朝树 陶卫红 王海达
[核心提示]
万州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累计新增就业8万人,年均降低失业率1.64%,“4050”人员实现就业1万人,使有就业能力、就业愿望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基本实现就业。
在两年内,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到“十一五”期末,结存失业人员3万人左右。
今年目标:解决2万人就业。
就业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帮助均不足以完全解决。调查显示,万州就业难题,从主观来说,有移民就业观念需要转变,移民对岗位和劳动报酬的要求如何更现实,以及害怕陌生就业环境,不敢面对挑战,看不到就业远景的问题;从客观来说,则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岗位薪水低,移民就业技能比较欠缺,鼓励就业政策不够灵活等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就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精确设计、综合解决,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库区的发展和稳定。
万州破冰之旅
在万州不少干部眼里,解决就业问题比移民工作还难做。困难是摆在眼前的:移民问题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更加优惠,而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起来,在方式、方法、资金、政策方面的困难就相对多一些,而且,目前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移民的观念也有一些问题,说穿了,真要不愿意参加工作的人,你总不能逼着人家去上班吧?!
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认为,环境要改造人,人也要改造环境,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要发展产业,解决就业问题,万州首先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全力推动发展。
万州,举全区之力,踏上了破冰之旅。
关键词 转变观念
破解就业难题,首先需要帮助失业人员走出观念中的误区。
了解政策才会更新观念。万州专门印发了6万份资料,让大家了解政策,真正把再就业基金和相关政策用好。
要破除苦等、苦熬、苦守,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榜样引路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万州充分借助媒体的作用,电视、报纸系列宣传广泛铺开;社区展览、表演等宣传活动丰富多样;组织移民代表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就业明星巡回演讲,创业明星评选活动……万州人,正在从开拓开放的精神当中寻求发展契机。
关键词 提高技能
破解就业难题,必须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失业人员技能,增强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预计“十一五”期间,万州动态失业人数在11万左右,万州区委、区政府的目标是解决8万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在区内解决6万人,区外市外解决2万人。
失业人员包括两大群体,一是新增失业群体(以刚毕业的各类学生为主),另一部分则是已经结存的年龄偏大的失业人员。“培训要根据两大类人员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进行。”万州区副区长白文农说。
“一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解决每年新增大约1万名各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万州目前已成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在解决新增人员问题上具备了比较好的基础。教委将每年调查新增人员的就业愿望并发到就业网上,增强培训和输出的有效性。”白文农说。
而对已经结存的年龄偏大的失业人员来说,必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
白文农说,需要改变的是目前存在的培训实效较差的问题。
即将开展的尝试是:
先由街道每月把失业人员的求职愿望、技能情况统计起来。如果想学某一个技能的人数达到了50个,这个技能又跟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契合,就可以马上开培训班;同时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紧密结合,提高技能、岗位对接服务成效。结业以后由劳动部门发给一定的证件。
为防止走过场,区里采取指标考核的方式,一看培训班学员获得技能证书的数量,二看培训后上岗人员的多少。以此衡量培训部门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培训的前瞻性则要求实施素质就业工程,让新增劳动力接受超前的技能培训,增强就业以后的稳定性。
关键词 畅通渠道
破解就业难题,需要拓宽、畅通就业渠道。
万州建立了定点联系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14个区级领导,每个人联系一个街道或者镇;而街道、镇的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社区,还要对口联系3-5个“4050”或者“零就业”家庭的失业人员。“一对一”帮扶的形式,起到了畅通信息渠道,帮助转变观念的作用。“两送两包”帮助就业的方式正在发挥作用,送岗上门、送人上岗,领导包社区,干部包人头。
区政府还帮助失业人员搭建就业平台。11个街道、6个重点镇都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档案卡。
“我们还在6月启动了一个项目———入户调查失业人员的就业愿望、技能,建立用工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管理。138个社区居委会将全部配上电脑,实现网络共享。年底这个系统可以全部建成使用。”白文农说,这个网络将解决下岗、求职、用工几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助政府部门实现真正的送岗上门。
畅通就业渠道还需要分门别类,区分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体现定点落实和精确设计,分类指导。
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
整体培训,整体输出,减少风险,加强保障是万州即将开始尝试的新举措。
“政府要给输出人员做有力的支撑。”区长吴政隆的设想是成立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省市或万州人就业较集中的地区设立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从事、协助劳务输出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当地就业的万州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帮助他们开展维权工作,让他们安心就业。
就业局则将马上推出派遣式劳务输出———由万州区劳务经济开发公司组织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在外承包劳务进行有组织输出。失业人员与开发公司签订合同,并由公司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管理和维权也由公司负责。
“在万州,能提供1000元以上薪水的岗位很少。”区就业局局长张小刚认为,各个街道、基层单位还应多开发公益性岗位。比如保洁、保绿、环卫、家政、物管等,而商贸业也将在未来给万州每年能够提供6000个左右就业岗位。
关键词 产业破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还在发展产业。
在马正其的心里,一幅“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蓝图,经过努力,目前已初见框架:四大产业可以托起万州“十一五”的明天,而移民就业问题可以随之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万州的盐气化工曾经经历过失败,今天,万州要振兴的第一大产业就是它。艰苦谈判后,福建明达玻璃正式和万州签约,计划投资20个亿;纺织企业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山东如意集团的纺织项目,第一期要投入22个亿,双星纺织服装也将有大的投入;对现有企业的潜力挖掘也是万州正在努力的,诗仙太白、鱼泉榨菜、飞马味精等品牌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医药行业要进行扩张;而作为库区的中心城市,发达而健全的交通网络将让万州具备做大商贸旅游业的资本;此外,万州的乡镇街道也正在积极发展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产业。
产业的发展,为直接、间接解决万州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希望。
吴政隆认为,加快发展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撑性强的产业。
万州目前正抓住东企西进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宝石厂、玩具厂、服装厂等等的发展得到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
“一个人工宝石加工项目,几年内可以解决3-5万人的就业问题。此外,每个街道搞2-3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就可以安置200到300人。要把安置失业人员作为街道的综合考核指标,政府则给优惠政策。”张小刚说。
目前,万州还努力通过免税、补贴、贷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调动更多企业用人的积极性,同时帮助想创业而无力创业的失业人员。
尽管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就业难题,但是我们却从万州的干部群众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信心和决心,无论是马正其、吴政隆,白文农、张小刚,还是万州普通的机关干部,正在做的,是具体而实在地推动就业问题解决的事情。
走在就业路上 一个普通女工的求职经历
8月1日晚8时许,30岁的姜霞洗了碗收拾好厨房,和丈夫周飞带上孩子一起出了门。他们居住的地方是万州区双河口,一个移民集中居住的街道。天很热,楼下已有不少人在纳凉,大家一坐下,三言两语又扯到了找工作的事上。
姜霞两口子是占地移民,都没有工作。“要说找工作,凭良心说,女娃儿只要勤快还是好找工作,男的就‘恼火’了,如果没有文化,又没特长,年轻还可以下力,年纪大了就不行了。”胖胖的姜霞看上去非常利索,“我现在就在对门的超市干,一个月420块钱。”
姜霞一家3口都吃上了低保。为了工作,高中文化的姜霞曾上过区里专门为移民开办的电脑培训班,学了1个月,但因为家里没有电脑,一时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荒废了。后来去了家企业,没干多久,企业垮了;5月,听说山东如意集团在万州新办的纺织厂要招工,姜霞赶紧跑了去,还好,各方面条件合格,顺利签下了合同,在等待上岗的日子里,她顺便又找了份超市的零工。
周飞现在到处打零工挣钱,一天能够挣上三四十元,姜霞希望他能好好找份活干,也好补贴家用。
“凭良心说,政府还是关照我们的,但是不能走过场,比如培训就应该要更加实际一些,否则学了也没有用。一般性地找个工作,每个月只有三四百块,除脱开销就没有了,肯定就不行啊。”姜霞说。
两个就业明星的切身体会
小小毛衣加工厂解决百人就业
家住周家坝街道的贺正蓉,40岁出头,原来是万县服装厂的工人,1992年下岗后,在一家商场开个小店卖毛线,卖着卖着,她发现手工织的毛衣很有市场。
1997年,贺正蓉向银行贷了5000元,加上父母资助的5000元,买了三四台织毛衣的机器,组织了原单位的几个小姐妹,一个毛衣加工小作坊开张了。
“开干不久就碰上了个在广东打工的朋友,他带我去广东进毛线,帮我打开了眼界。”
广东之行,不仅让贺正蓉的毛线进价得以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她顿悟:“既然毛线可以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买,我的产品也可以销售到外面去啊,哪里就只有万州一个市场?”
她决定让老公改变卖毛衣的方式,不再只是到集市的农贸市场零售,而是一边扩大生产规模,一边让老公去成都等地找销路。
眼光一放开,加上瞄准市场发展,薄利多销,贺正蓉的小作坊在短短几年里,迅速发展起来。
今年6月,两口子花了十七八万元买了600多平方米的厂房,又添置了20多台机器,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7月29日,贺正蓉的正蓉毛衣厂正式注册了。她的产品已卖到了武汉汉正街、成都荷花池,今年准备正式进入朝天门市场。
忘记过去从头再来
4年前,易志蒙从南浦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下岗了。4年后,他以华州印务公司董事长的身份登上了就业明星演讲台,在社区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拼搏心得。
下岗之初,我也非常痛苦,一人回家闭门反思后,我决定闯闯。
原单位的几位老同事找到了我,希望我召集大家一起办企业求生存求发展。2002年12月,经过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后,我带领几名下岗职工创办了华州印务公司,用买断工龄的钱购得几台二手印刷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几年来,我们在逆境中拼搏,逐渐拥有了彩色胶印机、无线胶装机等现代设备,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印刷企业,连续三年被新闻出版局评为A级印刷企业。
回顾几年的创业历程,我有几点体会。
首先应该忘记过去,无论过去怎么辉煌过,都要明白,我们现在已经失业,必须从头再来,有机遇就千万不能错过;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勇气,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技能,是获得创业成功、增多就业机会的有效方法;要依靠团队力量;要有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点评:在周家坝街道,类似的就业明星为数不少,在这里,榜样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作为一个1995年10月适应移民迁建成立的新街道,周家坝的各类移民占到街道总人数的92.3%。,但是半年时间,这里已有228户,674人主动退了低保。
对话:低保低薪矛盾可望解决
采访对象: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范伟华
记者:我们在万州采访时发现,低保和低薪成为一对矛盾,有没有办法进行调整,借以化解“宁愿吃低保、不愿意要低薪”的矛盾?
范伟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今年3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试行就业补贴促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明确了对低保就业服务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其月收入低于当地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倍的,按该低保家庭当月核减低保金总额50%以内的标准给予就业补贴。
记者:目前全市上下都非常重视库区的就业问题,但我们在实际采访当中也发现,就业以后的稳定问题很重要,一次就业并非一劳永逸,还有各种因素可能导致就业人员再度失业,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强就业后的稳定工作?
范伟华:目前,国家实行的是市场就业方针。按照市场就业规律,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现象。但是过度频繁流动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我们认为,做好就业以后的稳定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培训,增强就业人员自身的技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技能培训方面,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个方向,要把目前的短期培训向长期和短期结合,最后过渡到中长期培训为主。
第二,要进一步转变就业人员的观念,要让劳动者明白,政府是促进和引导就业,并非包就业,必须要让劳动者学会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用工制度,树立竞争就业的意识,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要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维护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宣传、引导和监督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为劳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记者:您认为,在增强主城区和库区之间的劳务对口合作工作上,还有些什么办法?
范伟华:首先,要体现市场导向,充分发挥主城区企事业单位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主城区企业吸纳库区劳动力的积极性。
第二,要定点落实。库区区县要做好劳动力资源的信息收集和储备工作,有了用工信息,才能够针对性地定点落实到人头,而不是盲目推荐工作。同时,有关方面要做好库区劳动者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第三,要转变方式。我们要把以招工为主的输出转变为以招生为主的输出,以开展中长期的职业教育培训来提高库区劳动者的素质,确保向主城区输送合格的技能劳动者。
民营经济是库区移民就业的重要增长点
重庆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秀模:
解决库区的就业问题,千万不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我认为,可以采取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的方法,比如在较长的时期内全免到库区投资的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和减征增值税、营业税增长中的一部分,推动民企踊跃到库区投资;而得到优惠政策的民营企业,则应该承诺在企业总劳动力中吸收40%至60%的移民,并与移民签订长期劳资合同,形成民营公益,构成政府扶持企业,企业消化移民的格局,从而在库区涌现足够的产业发展主体、移民就业载体。
来源: 2006-08-18 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