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8月4日,浦口区西门殡仪馆。灵堂不大,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们。这是一场奇特的追悼会。逝者姜荣华生前是一个“小老板”,网吧、汽配店、饭店、旅社……赚钱的行当他都干过,家产数百万,去世时年仅45岁。 他的另一个称号是“马路英雄”,两次被评为市见义勇为好市民。前来寄托哀思的人们互不相识,却都对他充满敬意。去世前一个月,躺在病床上的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让一个“小老板”赢得人们如此广泛的尊敬?连续两天,南京日报记者在浦口调查采访,探究个中原由。
13年义务运送百余名伤者
在江北大道丁解段这个丁字路口,最显眼的店招就是姜荣华开的旅社。他白手起家,在这个交通繁忙的路口创下一片家业。从最初的汽配店,到开网吧,再到开饭店,最后开旅社。“什么行当挣钱他就干哪行,看得我们都眼红。”在路口开马自达的杨师傅是看着姜荣华发家的。“看他家的车,从小货车,面包车,再到现在桑塔纳3000,两三年就换一台车。”这样一个“暴发户”,显然无法解释人们对姜荣华的尊敬。杨师傅指着江北大道绿化带上一棵枯萎的大树,“那是前两年出车祸撞的,姜荣华一次就救了3个人。”救人的话题就此展开。一个有仁有义的姜荣华出现在记者面前。姜荣华的妻子张秀琴已记不得丈夫第一次救人是在哪一年了。她只记得1998年那一次,姜荣华一次救了13条命。那是一场异常惨烈的车祸,一辆重型卡车撞上一辆中巴车,中巴车上13名乘客受伤。当时,围观的人不少,肯动手救人的却不多。姜荣华带头拿千斤顶抬车救人。当时,一名乘客被卡在车座上,拉不出来。姜荣华就拿来铁棍一点一点地撬。卡得太紧,他撬一下,里面的乘客就惨叫一声。别人吓得赶紧走开,姜荣华却安慰道,“现在疼一点,总比死了好。”一车13人先后被救出,姜荣华又用自家小货车把他们送往江北医院。据浦口警方估算,1992年至去年底,13年的时间,姜荣华至少送过上百名因车祸受伤的伤员到医院。每次丈夫救人,张秀琴都有点提心吊胆。她担心丈夫被人家“赖”上。不过,让她宽慰的是,丈夫救人上百,从没被人“赖”过。
先后买的几辆车都成了“救护车”
抢救伤员必然要用车。姜荣华的“救护车”也逐步“提档升级”。上世纪90年代初,姜荣华还没买车。遇到伤员要紧急送医院,他就拦过往车辆。在姜家隔壁开汽配店的许老板记得有一次车祸,过往司机没人肯停车。姜荣华急了,带着几个村民,每人手里拿着一块砖,做出一副不停就砸车的架势。这一招很管用,司机主动停车。后来,姜荣华买了小货车。运送伤员的重担就落在了这辆车上,抢救13人的那一次,就是这辆小货车发挥了作用。再后来,姜荣华买了辆长安面包车。新车买来的第二天,路口又出车祸了。从不跟丈夫红脸的张秀琴,这一次不愿意了。“刚买来的新车就去运送伤员,车上全是血水,太不吉利了。”姜荣华咕噜了句:“用水冲冲,跟新的一个样。”就去忙着搬运伤员。前年,姜荣华又买了辆桑塔纳3000轿车。张秀琴这次不跟丈夫争了。她知道,遇到救人的事,丈夫“不讲理”。“救人就是要有人带头,别人肯定也会来帮忙”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样一个精于经营的老板,如此热衷于抢救伤员?其实,姜荣华在世时,就流传着关于他救人动机的种种猜测。有人说他为“财”。但江北人民医院的洪发洲主任却告诉记者,姜荣华经常替伤者垫付手术费;去年他又将店铺交给妻子打理,到泰山街道林场社区当了名月薪几百元的社区干部;有人说他图“名”,但他收到的近百面锦旗却从不向人展示。
“救人这种事就是要有人带头,别人肯定也会来帮忙。”
张秀琴也看不懂丈夫对救人的执著。不过,丈夫的这句话,她记得很清楚。姜荣华的儿子姜南保存着一封姜荣华在病床上向党组织写的汇报思想的信。在这封3页纸的信上,有这样一句话:“我最后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写这封信时,姜荣华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7月25日,姜荣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2日,在交完第一笔也是最后一笔党费后,他离开了人世。南京日报记者 徐涛 实习生 耿旭 杜薇 通讯员 浦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