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衡水电(记者孟宪峰)近日,衡水武邑县青冢村汉代古墓的研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记者从衡水市文物管理处了解到,目前衡水境内已经发现的古墓葬中,东汉时期的墓葬大约占80%,文物专家据此认为,衡水在东汉时期比较繁盛。
发现青冢汉墓
2005年11月19日,武邑县青冢村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衡水文物部门随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从该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规模形式,结合该地区发现的其他墓葬的特点,文物部门认为该墓的年代应为东汉早中期,墓主人应是当时的豪强地主。青冢汉墓位于青冢村北约1公里处,与该村村南500米处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窦氏青山墓”隔村相望。墓葬呈东西向,墓底距地表约5.2米,由甬道、前室、后室、南耳室组成,后室西壁有一龛,各墓室之间有甬道相通。砌墓砖为长方形,青灰色,有三种不同的规格,分别用于墓室的不同部位。
随葬品丰富
在青冢汉墓的前室、后室和甬道内,共出土了各种陶器、铜器、钱币等文物40余件。经过文物工作人员的清理和拼接,基本上还原了它们原有的风貌。出土的陶器有28件,分为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包括少量彩绘陶,纹饰多为弦纹。烧制成仓、灯、灶、魁、碗、壶、井、磨、碓、耳杯、家禽等形状,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例如陶井,井沿上设有弓形井架,井架上还有滑轮装置,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用一种比较省力的方式来取水。熏炉上面有柳叶状镂孔和半月牙形镂孔,说明墓主人生前过的是一种比较讲究的生活。墓里还出土有鎏金的铜戒指和多枚铜钱,铜钱锈蚀严重,多结成块状,上面用篆书写有“五铢”字样。衡水市文物管理处处长王耀宗告诉记者,汉代墓葬制度等级森严,墓葬的规模形式、随葬品等,根据墓主人的不同身份而各异,一般是不准随便超越的。从随葬品的组合形式来看,体现了东汉时期的主要特征,而从墓中出土的铜鎏金饰件、鎏金戒指等,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可能享用的,可见墓主人应是东汉早中期当地的豪强地主。
衡水汉代繁盛
近年来,衡水相继发现了“武邑中角汉墓群4号墓”、“景县大代庄东汉壁画墓”、“安平水泥管厂东汉墓”等一批东汉早、中期的墓葬。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窦氏青山墓”,则是汉代衡水籍皇后窦猗房为她父亲窦涓修建的,正式名称为“安成侯墓”。王耀宗说,目前衡水境内已经发现的古墓葬中,东汉时期的墓葬大约在150~200座之间,占所有已发现古墓葬数量的近80%,而在我省的其他地区,很多并不具备这个特点。由此可见,衡水在东汉时期,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发展水平来看,都应该是比较繁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