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反思之五
乒超很多赛场都卖不出一张球票,俱乐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球员的工资却在近年内成倍增长。乒超造就了无数中国乒坛富翁,却让人捏把汗,如此下去,乒超的明天也许就是中超的今天。
俱乐部经营赶不上工资涨幅
乒超联赛从1999年诞生至今不过8年时间,而工资却呈现了成倍上涨的趋势。 首届乒超,顶尖球员的工资只有几万元,到了2003年达到了大约20万,2004年涨到60万元上下;2005年则涨到100万元,3年内翻了近5倍。而今年,随着摘牌制度的引入,绝大多数世界冠军的工资都达到了100万元,洲际、全国冠军也“水涨船高”到了30万左右。可以说,摘牌制度名义上是防止球员工资再度上涨,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规范”了世界冠军的价格,那就是,不会低于100万人民币。
工资如此上涨,俱乐部的经营却没有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趋势。除了像陕西银河和山东鲁能这样背靠大集团的俱乐部,乒超的大多数俱乐部是由于一些小企业,甚至是私营企业来投资的。但不管是国有大型集团投资,还是私人老板掏钱,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不指望靠乒超来赚钱。四川俱乐部执行董事许勇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他们俱乐部用501万摘了马琳,那么一年内的总投入要达到1000万。这么巨大的一笔投入,通过投放广告、票房收入、出卖主场等方法,是绝对收回不了成本的。“有些企业只当是一年投个几百万,通过乒超这个平台为自己做个广告了,他们觉得这样比单纯做广告有意思,看重的是投资乒超获得的社会效应,根本没想过会赚什么钱。”江苏中超电缆的主教练张勇告诉记者。
是市场还是人为?
在今年的乒超联赛,王励勤、马琳、孔令辉、张怡宁、王楠等世界冠军的年薪都达到了100万人民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蔡振华还曾说,乒超联赛的顶级球员一年拿个二三百万也不算很多。然而,乒超联赛到目前为止还谈不上形成了市场,很多赛场一张球票都销售不出去。
2005年上海世乒赛异常火爆,几乎场场爆满,创造了近千万元的票房收入。然而在同样一座城市,乒超联赛却无人问津,哪怕上海队阵中有王励勤。
在谈起球市的时候,不少俱乐部承认,哪怕是他们的比赛球场里几乎坐满,但也只是一种“虚假繁荣”。记者上周在浙江嘉兴赛区看到,上座率几乎达到了9成,一派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但细细一了解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球票,都是由主队的企业分发给内部员工的。
是人气还是实力?
如果说王励勤、张怡宁等人正处当打之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冠的主力军,他们无疑会给所在的俱乐部带来实力的保证,拿100万人民币的高工资似乎还说得过去,那么孔令辉,王楠等状态下滑的“过气”世界冠军如何也能拿到高达100万年薪呢?难道靠的仅仅是昔日世界冠军的光环?
在本赛季初,宁波海天俱乐部眼看着孔令辉低迷的状态,似乎也有些困惑。总经理刘真理对于孔令辉的表现感到非常无奈,“孔令辉毕竟年纪在那里了,状态不好、有些形势大好,甚至已经是到手的球,最后居然输掉了。他现在打打艺术球、教练球还可以,但像乒超这样的对抗,确实力不从心了。”
但刘真理绝对不承认他是做了一单亏本买卖,他表示,自己更为看重的是孔令辉所带来的明星效应,这一点,从现场球迷对于孔令辉疯狂的追捧已经得到了证明。
俱乐部打肿脸充胖子
现在很多乒超俱乐部一年的投入也就几百万,然而支付球员工资就不下200万,这让俱乐部感到不堪重负。然而俱乐部除了抱怨几句,并没有其他的办法,为了能争取到好的球员,或者不让本队的好球员流失,只能硬着头皮支付高工资。“乒羽中心给世界冠军的限薪标准是100万,但谁都知道,这是最高工资,其实也是最低工资。哪个俱乐部敢付给世界冠军100万以下的薪水呢?摘牌那几百万都付了,别说是100万工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俱乐部负责人对记者说。
北京女乒领队黄铃在谈到球员薪酬时直倒苦水。她介绍说,目前乒超各俱乐部的经营收入大多维持在1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球员工资加上客场差旅费等,几乎就将这笔收入全部消耗。球队还需要支付场租、电视转播、安保等费用,球队的运作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特约记者 周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