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
与记者接触的几乎所有被采访对象,都提到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
“已经人大审议通过。”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袁征说。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开各省之先,是中国第一个省部合作的环保规划,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立法实施的区域性环保规划,当地官员极为看重。
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会见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时提出,希望广东省政府和总局联合编制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善广东环境质量。
此时,张德江刚刚从浙江调到广州,此后三年多时间里,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张德江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环保规划的制定也被认为是广东爬越“环境高山”的转折点。
按照张德江的要求,2003年,制定环保规划的工作开始启动,张德江亲任总顾问,组长由省长黄华华和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担任,十位院士和环保专家参与。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张德江、黄华华和广东省有关官员多次为规划“吹风”。2004年2月26日,在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汇报会上,张德江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
“不少地方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他还捐出,不少地方,农民的居住环境比城市还恶劣,应引起高度重视。
省长黄华华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环保事关广东的未来,事关人民身心健康,一定要常抓不懈。
常务副省长钟阳胜、主管环保工作的副省长许德立反复指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治理。
“那几年,从我们对环境的监测结果看,到了不得不控制的程度,有些河流已经黑臭,没有污染容量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人吃了喝了不排,那不就憋死了吗?”当地环保系统一位官员回忆。
那时,这个在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赶上发达国家的省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几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2004年9月,在张德江提议下,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被当作重大事项提交人大审议,之前,也只有“十五”、“十一五”规划这样的规划才被列入“重大事项”。
审议阶段的讨论很热烈,很多常委对这个规划期望甚高,提出的意见具体到一个项目,一个说辞。
环保人士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规划,广东将治理污染的工作寄托给法律,冀望于通过法律手段使广东的环境污染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这是一场战争”
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纲要这样描述201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被大幅度削减,珠江三角洲水系主干、支流水质维持良好水平,酸雨频率明显下降……
“这是一场战争,”省环保局官员称,“但肯定是持久战。”按照规划要求,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提出“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三线战略。
搞了24年环保的监督处处长周全,被他的同事称为“老环保”,“红线以内是不许建设的,你以前在那里合法,现在就不合法了,在增城,他和他的同事让76家漂染厂关闭,包括在自然保护区里的。只要红线以内,就是不能开。”
而以前,周全则面对另一番景象,十几年前,当时的一位省领导几次要求增城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甚至到当地督办,但直到他退任,污染企业也没有被关。
省环保局一位官员还记得,某地在生活区建水泥厂,省环保局不批,“我们还拍了桌子,对方到省里告状。”后来,地方通过人大,调整区域规划,把行政区变成工业区。
这样不得不批了,因为工业区对环境要求要低,而现在老百姓意见很大,企业也很头疼,当地也觉得环保局是正确的。
“生活区内建水泥厂,为此还改规划,现在想起来很荒唐。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小的污染企业都要关闭,原则上也不再上水泥厂了,要搞也要在原料资源地发展。”
这位官员认为,环保规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规划使全体地方官员达成了共识,其背后是广东人观念的革新。
革新观念
在广东环保进程中,不得不提起发生在2001年的佛山市人大代表质询省环境保护局事件,令全国公众对广东省人大代表刮目相看。
位于佛山水域上游的四会市建了一个电镀城,佛山人强烈要求关闭电镀城,因为一旦出现污染问题,位于下游的佛山将遭灭顶之灾。
5年以后,周全仍记忆犹新,“我是亲历者,北江出事后,省政府对环保要求更高了,今年年底电镀城要全部搬走。”
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环保观念不断提高,“万一出事,谁来保障?”省环保局另一名官员认为,人大代表关注环境问题,应该说是意识觉醒,说明社会的进步”。
上个世纪90年代,省环保局长到一个电厂检查,但对方连门也不让进,“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现在不要说是我们局长,就是我去,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周全说“环保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政府通过后报给人大,人大通过后由党委政府出面,各个书记市长都叫来培训。”
“大家重视环保,是重视身边的环境,是真正开始觉醒,看到环境已经成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障碍,心里都着急,看到污染,他会愤怒,所以,你搞环保,大家能支持你。”佛山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永泰说。
杨永泰曾这样劝说当地的企业主,“环境污染这么严重,许多外来人都很紧张,作为本地人更没有理由不紧张!”
这个副局长还能清醒地回忆《焦点访谈》曾经曝光过的一个案例,记者问当地官员,你们污染环境就不考虑子孙?对方答:我们都饿死了,怎么会有子孙?
而广东,实际上不存在饿死的问题了,这就必须考虑子孙,生活无忧之后,他们对环境开始变得苛刻,而这是广东人环保观念革新的基础。
杨永泰认为,从2003年之后,环保工作“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做了18年环保,以前人家都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现在大家能接受你,不仅仅是行政压力使他们支持,而是内心中支持”。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