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眼睛、乌黑长发,可爱、直率,这是侗族女子杨珺给记者的最初印象。出生在贵州的杨珺在南京已经生活十多年,也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养育她的家乡始终是她难以忘怀的,接受采访时,她也希望通过本报让更多的人了解风情别样的侗族。
侗乡“鼓楼”难忘怀
杨珺出生在贵州同仁,说起自己的家乡她赞不绝口。“我的家乡山清水秀,寨子依山傍水,水清澈见底,水底的卵石看得一清二楚。”杨珺给记者看了今年夏天回老家探亲时拍的照片,记者以为她身后都是石子呢,经她介绍,才知那其实是一潭清水,清到不觉得水的存在。
“鼓楼”是侗族的特色建筑,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作为标志,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挂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趣的是,南京也有“鼓楼”,杨珺的工作单位又位于鼓楼区,真是有缘呢。
乌黑秀发显淳朴
侗族与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劝酒歌、婚嫁歌、拦路歌等丰富多样,情歌当然更是少不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珺与生俱来地富有艺术细胞,“听到音乐我就想跳舞”。虽没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杨珺的民族舞却跳得很棒,每年单位组织活动,她都要秀一秀自己的优美舞姿。杨珺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她说侗族人崇尚自然、健康的美,受其影响,她从不染发、烫发,对乌黑亮丽的长发始终情有独钟。“我们侗族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阴历“三月三”是民族节,这天全寨人聚到一起,对歌、抢花炮、爬花杆。四月初八姑娘节,是出嫁女子回娘家串门的日子。侗家人生活离不开桥,于是有了架桥节,梯田需要牛耕地,于是又有了牛节,“侗族人有着淳朴的感恩之心。”
她比别人更努力
18岁那年,杨珺离开同仁,考入南京大学法律系。初到南京,她对饮食特别不习惯,时间久了才慢慢适应,而她在家乡吃了那么多年的酸辣,到南京后一吃脸上就长痘痘。杨珺将此归结为“南京跟贵州的水土不同吧,贵州比南京气候湿润”。
杨珺在省审计厅工作,不仅取得了律师资格证,还取得了审计师中级职称,正在备考高级审计师。同事说她很聪明,她却不这么认为,“其实我就是比别人刻苦努力。”虽然在南京没有遇到过侗族人,可这里有贵州的老乡,还有心爱的家人,她早已融入南京这座城市。本报记者王小芳身穿民族服装的杨珺美丽动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