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等院校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高校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意愿,适应学生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潜能,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研究和探索,切实改进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施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管理观念和模式,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人才是高校办学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高校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办学之本,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通过推进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员工队伍,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履行高校的职责。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其具体发展目标可能不同,但担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责则是一样的。高校坚持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搞大而全,而是要全面履行职责。高校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明确发展定位、战略、目标、思路等,在全面履行职责中实现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当前,应当注意避免为了追求所谓的“全面”和“综合”而搞重复建设,陷入结构趋同的窘境。高校坚持协调发展,一个重要环节是坚持规模与质量的协调统一。没有一定的规模,无法完成培养大批人才的任务;而没有质量的提高,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都面临着人才短缺、资源紧张的问题,因而需要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改善“硬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办学的质量与水平。只有将规模与质量协调起来,才能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行为。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这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立足现实条件谋发展,同时使当前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防止和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投入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目前全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短缺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各级政府应当切实承担起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开渠道,多方筹措。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少高校师资人员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要加快师资人才的培养,扩大数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又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质量,使师资队伍适应高校未来发展的需要。三是培育和弘扬优良学术风气,树立良好形象。不甘寂寞、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惟利是图等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教学科研质量和高校形象,而且损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严格学术规范、加大惩处力度等手段,切实加以制止和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