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施勇君 赵琰)“积极构建和谐南京,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一句句暖人心肠的话,让参加党代会的代表们为之感动。“坚持以民为本,落实民生民利。”在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富民、惠民、为民,成为代表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富民:幸福和满意的重要条件
南京具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条件——这是代表们的共识。马绍宏代表说,过去5年是南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5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富民优先战略的结果。“我市党代会第一次提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意义深远。”陈如代表谈及这个话题时还难抑内心的激动,“我认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高,需要达到‘五个好’,即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人人都有好身体,社会有个好环境,人人都有好心情。未来南京应该争取实现‘六个好’,也就是人人还要有好发展,城市社会有个好发展。富民,则是实现幸福和满意的重要条件。”马和欣代表说,鼓励创业、发展个私经济是实现富民的最重要途径。他用过去5年的发展进行了佐证:“十五”期间,南京非公企业共新增53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有8万户,个体工商户15万户,国有和外资企业3万户,基本形成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刘以安代表说,富民关键在郊县。对郊县来说,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要设法夯实富民的经济支撑,正确处理好强县与富民的关系,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第一方略,着力放大特色经济的富民效应,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县的和谐统一。“加快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到2007年,浦口区不但人均要达到8000元,而且还要努力减少低收入农户的比例。”华静代表说。
惠民:让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与GDP增长有关联,但不是那种绝对的联系,关键是要让经济发展真正惠及百姓。”陈如代表的一番论述让代表们深有同感。庞顺根代表说,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仅仅表现在收入的多少,还表现在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等方面。“十一五”期间,南京计划投入360亿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老百姓出行更便利,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老城改造,让老百姓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已成为区县代表的共识。冯亚军代表说,秦淮区处于老城区,低保户、弱势群体较多,下一步我们将以老城改造为契机,来提升他们的生存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郑小平代表说,改善老城区中棚户区居民的生存环境,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就会影响全面小康的进程。鲍永安代表说,鼓楼是全市人均收入最高的区,但也有部分吃低保的群众。建设和谐鼓楼,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是要让少数贫困群众摆脱窘境,和大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为民:筑牢和谐社会的基石
“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尤其要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去谋划的,否则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就是一句空谈。”这是来自各条战线的共同呼声,并体现在了具体工作实践中。来自卫生系统的李元淮代表说,看到报告中关于“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体系”的表述,备受鼓舞和鞭策。回去后将进一步加强医院硬件建设,努力建成全国最有影响、优惠幅度最大、设施最完善、技术力量最强的惠民医院,把困难群体的看病问题解决好。来自教育系统的徐传德代表说,要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对于教育来说,今后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按照教育的发展规律,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放大,注重教师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推进小班化工作。相信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放大、班级人数减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南京的教育水平必将越来越高,老百姓受益必将越来越多,满意度也必将越来越高。区县代表的表态令人鼓舞。玄武区代表们纷纷表示,要着重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动社会事业硬件建设,瞄准更高的参照系,提升社会事业品牌,继续在全区推广锁金村街道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白下区代表一致表示要找准在和谐南京建设中的责任定位,加快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公共事业,为创建平安城区作出新贡献。高淳县代表表示,要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和谐社会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