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早报2005年5月19日B14版曾以《同安为官四年朱熹“逃禅归儒”》为题,对朱熹在同安为官期间所经历的思想跃变进行详细报道。彼时,厦门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通过早报呼吁尽快在厦门建立一个朱子研究中心;此时,欣闻厦门大学将复办国学院,并将以朱熹理学作为研究核心,幸甚乐哉!
将以朱熹理学为研究核心
早报讯(记者苏丽艳颜剑虹)10月10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纪念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 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透露,该校正积极筹划,将于今年12月复办国学研究院。复办后的厦大国学院将以朱子学为学术研究重点。
朱熹在科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他是如何在关注理学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科学部分作出细致的研究的?昨晚,一场名为《朱熹的理学与科学》的讲座在厦大举行,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国学研究爱好者。从10月8日开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就开始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为复办厦门大学国学院“预热”。这些活动包括海内外学者所作的十场国学学术讲座。昨日的讲座是这十场讲座中惟一涉及朱子学的。其余九场讲座将延续至10月17日。
“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是福建人,并且曾在厦门同安有过一段为官经历。厦大国学院将朱子学作为学术研究重点,与此不无关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水涌教授指出,国学院不同于教学单位,是一个研究中国文化和社会传统,以课题为依托的学术平台。
力争把厦门大学建成中国南方地区不可替代的国学研究中心,国学院将以朱熹理学为研究核心,进而探索唐宋以来中国南方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经济、宗教习俗等各领域的演变发展;还将研究在朱熹与闽学影响下的闽台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诸特征,尤其注重对东南海洋带文化传承的探讨。
目前,厦大国学院还没有招收学生的打算。“当然,如果国学成为一门学科,则将考虑招生。”朱水涌教授最后说。纵深
朱熹同安为官:三年之绩百年之思早报记者苏丽艳
朱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朱熹一生为官7年,其中的4年在同安担任主簿。而在同安为官的4年,他的思想经历了“逃禅归儒”的重要转折,最终使其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忠君”“爱民”出现矛盾
朱熹24岁至28岁期间在同安任职,在此之前,他受佛老思想影响较深。
同安是朱熹初次出仕、任地方官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在同安的任期本来是3年,后来由于到期了却无人接替,朱熹把家人送到闽北后又回同安呆了1年。而在同安的4年里,朱熹“为官贞正,清贫俭朴”,以自己的政绩验证了“理学”对巩固封建制度的功用,因此“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
朱熹作为主簿,在城“不能守,吾属死无处所”之际,采用“治民以法”代替“爱民以仁”。朱熹对“爱民”有着非同一般的执著。而催讨赋税、课督劳役等都有违关心民瘼,“忠君”走向“爱民”的反面。这种矛盾在他心底时隐时现。
掌管簿书赋税,使朱熹从同安一县及泉州一郡透视了整个南宋社会的腐败糜烂和财政弊端。这些,对于朱熹从文化思想上回归儒家立场,及其理学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注重教育兴文育贤
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闽讲学著作,堪称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原同安区文化局局长颜立水指出,朱熹在同安担任主簿,又“职兼学事”,实际上“学事”的工作量远远大于“簿事”。
“闽南文化的形成,与朱熹的大力宣传和传播有很大关系。”颜立水介绍,朱熹善于运用当地的乡土教材,弘扬先贤遗风,振兴社会学风,这对于培养邑人士子爱国爱乡、奋发进取是有一定激励作用的。此外,朱熹在同安开创的讲学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朱熹的带动下,闽南中进士的人越来越多,在晋江,研究四书五经的人多了起来,出了很多理学家。”高令印教授称,朱熹在闽南的学生很多,他兴办的县学也促进了当时同安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朱熹是闽学的创始人
高令印认为,同安等闽南地区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已经成为世界性学说的朱子学,其源头是同安等闽南一带。闽学是地域性学派,是理学的一种,它产生和形成于南宋时的福建,创始人是朱熹。
“早几年间,在同安街头的一些书摊上,还能看到《朱文公礼》。”颜立水说,《朱文公礼》并非朱熹所著,而是后人根据朱熹所规范的礼俗编制而成的小册子。现在,金门、台湾以及闽南各地都保持着朱文公礼的礼俗礼仪。如现在的婚俗规矩,还保存在同安民间,“事实上,闽南民间的很多礼俗,都是符合朱文公家礼的”。@@QQ))链接人大国学院:首吃螃蟹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国学院”,该院以“以脊续文脉,重振国学”为己任,并聘请81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担任院长。首期国学班于2005年9月正式招生。此前,北大办过国学班,在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武汉大学毅然决定也开办国学班。
与2004年的“读经运动”、“甲申文化宣言”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事件一样,人大国学院这个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陆首家国学院也在第一时间引发了争议,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前两者。
什么是国学?冯其庸所理解的国学是大概念的国学,他认为传统文化都应该包括在内。张岱年先生则把国学定义为“中国学术的简称”。这里的“中国学术”指中国本土的、传统的学术体系。而80年前清华国学院创办时担任主任委员的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本国学术的整体,包容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
去年挂牌的人民大学国学院目前共有99名学生。由于国学专业是本硕连读6年,最早一批毕业也要等到3年后。尽管如此,目前国内不少网络文化公司和政府机关纷纷向这些学生抛来就业橄榄枝,其中不乏知名大企业。(苏丽艳整理)历史厦大国学院:中外著名学者大师聚首厦大国学研究院于1926年10月10日成立,是继北大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三个,也是中国南方惟一的专门国学研究机构,由校长林文庆任院长,语言学家林语堂任总秘书,语言学家沈兼士任研究主任。当时国学院聚集着鲁迅、林语堂、沈兼士、顾颉刚、张星火良、孙伏园、张颐、俄国人史禄国、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等中外著名学者大师。当时媒体称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
厦大国学院建立时确立的研究理念是:“研究古学必得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作为参考”,也就是实行跨学科研究;注意调查和研究“闽南各种方言社会以及民间一切风俗习惯”。同时,还提出研究工作不能只钻在故纸堆里,就文本研究文本,而必须了解现代社会,这种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一段时间,但厦大国学院在中国文学史、方言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相当重要的成果,不仅把中国南方的国学研究推入一个历史的高峰阶段,而且开创了泉州学、闽南文化等独特的研究领域,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仅有的4所国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苏丽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