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遵义会议会址”场景
展览入口处的红军长征主题雕塑
1934年红军渡于都河借用的渔船
“雪山草地”真实再现
长征途中曾经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兵站部吴部长率部翻越党岭山时,发现有许多冻僵的战友遗体被埋在雪里,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同志们都默默地低下了头。
70年后,这个故事被做成了一组名为《雪山忠魂》的雕塑,战士们和那只伸出雪堆的胳膊,像是茫茫雪山中屹立不倒的丰碑,震撼人心。
“看到这些,让我想起了过去接受的革命教育,对红军战士、革命先烈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爱戴的感觉,在展览中又一次产生了。”来自首钢的退休干部刘志刚在观看雕塑时说。
“别说是爬雪山、过草地了,在长征中打仗都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人!”80岁的王大爷说。王大爷没有赶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投身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那时候打一个山头能活下几个就不错了,但就是没有人后退!”王大爷骄傲地向观众们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为了再现当年“雪山草地”的真实情景,八一电影制片厂花了两个月时间,使用了打雷、闪电、下雨等声光电技术,还运用互动式多媒体地面投影感应技术,让观众踩在“草地”上会泛出水花,走在“雪地”上会留下脚印。
“真,太逼真了!”许多观众在默默地体验了“雪山草地”的场景后都发出同样的感慨。此外,还有“飞夺泸定桥”铁索后面光影制成的枪火效果、1∶1复原的“遵义会议会址”,无一不让人们身临其境,就连旧址墙上的挂钟,指的都是当时开会的时间。
珍贵文物讲述历史
“对啦,以前我们用过的枪壳子也是这样的!”王大爷指着一个展橱中的短枪说。“我们打仗的装备都很落后,但是我们每场战斗都很英勇顽强,那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就是长征精神!”王大爷在展橱前站了很久,大概是回忆起了战争岁月吧。
这次展出除了展板、场景再现外,还有447件文物,其中有25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如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章,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红军强渡大渡河使用的轻机关枪,朱德使用的望远镜,周恩来使用的皮包,陈赓使用的手枪等;有58件文物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如红军渡于都河的船,彭绍辉的长征笔记等;还有28件文物是长征沿途纪念馆提供的,如遵义会议纪念馆提供的遵义会议旧址室内的挂钟原件,扎西会议纪念馆提供的红军当年使用的手摇发电机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红军渡于都河的木船,那是今年6月27日在江西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上游约两公里的河床里发现的。这次展览中,它被放在展览大厅的最显眼位置,被命名为“长征第一渡船”。1934年,红军长征至于都河时,借用了这艘渔船。该船在上世纪80年代因破旧被埋于河床的淤沙里,后被该渔民打捞上来,成为了展览中447件文物中唯一一件新征集来的馆藏珍贵文物。
此外,首次展出的国民党军方面的文物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是长征展览第一次从反面来衬托长征的艰难胜利。来自北京丰台区东大街西里社区的吕慕莹从进展馆开始,就忙个不停地摘抄文物中的资料介绍。他说:“这些资料都很珍贵,像展厅循环播放的张学良1993年关于长征的讲话‘他们了不起,两万五千里没把兵带跑了,谁能带兵带成这样’,以前都没有看到过,我要抄回去写到我们社区的宣传栏上,然后动员我们社区更多的人来参观!”
长征精神激励后人
“看,这就是红军打敌人时用的枪!”一个妈妈指着橱窗里展示的文物对她只有四五岁的儿子讲解。“也许他还不懂,但我想从小对他进行这样的教育是有好处的。”年轻的妈妈说。
在军事博物馆3300平方米的展厅里,汇集着各种各样的观众:有在电子解说前专心致志观看的孩子,有坐着轮椅、让家人推着参观的老人,有举着“北京大学”旗帜的学生参观队伍,也有从趁中午下班过来参观的年轻人……
“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老人回忆过去,年轻人增加斗志,学习长征精神,去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刘志刚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革命重任担在肩。千难万险何所惧,斗志昂扬意志坚。长途跋涉战天险,智斗顽敌奏凯旋。长征精神传万代,激励后人永登攀!”这是北京八十中的罗老师看完展览后在留言本上写下的一首诗。
展览才过去一天,观众们已留下了几大本厚厚的留言。一位名为于盛涛的观众留言说:“活着的人要珍惜生活,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一位天津的游客则留言:“要再踏新的长征路。”
是啊,70年过去了,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就像展厅入口处那一组主题雕塑:英勇无畏的红军,在迎风招展的红旗下,迈着坚定的步伐去迎接胜利的曙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