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经济学著作很多,但把经济学写得严谨深刻而又明白晓畅的,却并不多。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王东京教授十年如一日,为国内有影响的报刊写专栏,每逢结集出版,旋即畅销不衰,确有其独到之处。
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难题》,是王东京教授的第10本文集。 该书的起因是为《21世纪经济报道》写专栏,成书前已有40万读者热读。其间电话、书信、电子邮件不断,对文中的观点或力挺或反对,反响甚过以往。与作者先前著作比,此书涵盖范围更广,触及热点难点更多,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剖析得更深刻,作者的观点也更为犀利,方法也更为独特。
《中国的难题》共分10章,洋洋洒洒20余万字,从“三农”到民生,从产经到金融,从科教到政府改革,从学界之争到官场点评,林林总总60余篇。文风清新,文字平易,内涵深邃。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不忍释卷。他那些直抒胸臆、实事求是的真知灼见,那些举重若轻、妙趣横生的大家之笔,深刻折射出一名经济学家的学术功力、治学态度和个人品格,反映出一位思想者的超然与执著。在夜深茶凉而读兴犹酣之际,不由得生出一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感慨。
《中国的难题》第一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实行市场取向改革,不仅是中央定的大局和人心所向,更是历史的选择,并进一步指出,“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并不意味着市场万能”,“我们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是要告别那种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率的计划经济。”在《勿误读经济人假定》一文中,作者针对社会上对经济人假定的误解,追本溯源、联系古今予以了澄清:“经济学假定人自私,绝非倡导人们自私。恰恰相反,它是提醒决策者,若要惩恶扬善,就必须注意人性的自然弱点”,“从好人(无私)假定出发,会设计出坏制度;从坏人(假定)出发,会设计出好制度。”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鞭辟入理。
在关注理论之外,作者对于一些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云南曾靠一片烟叶打造了一个产业,那么如何用一片茶叶成就一个新的普洱茶产业?作者认为,“要做大普洱茶产业,应先开发需求,通过放大需求,拉动价格上涨。”而开发需求,就要在收入变、偏好变、产品变上下功夫。影响需求的因素变了,需求量和价格就会变。对于返券销售,作者深刻揭示了其中的秘密,作者认为,“无论何种方式的价格打折,都是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卖方市场向市场均价的回归。”一个微观的社会现象,从宏观上分析就有了更深刻的解释,可谓洞若观火。
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用经济学理论剖析、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是王东京教授的一贯作风。在《稳住人才应成为国家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在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人才流动是个必然的趋势。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跟西方差一大截,不可能彻底避免人才流失,“相比较而言,还是应该在留住国内人才上下功夫,尽量减少人才外流。而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我们的用人制度,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真正把国内的人才用起来,给他们一个舞台,留出一片天地,让他们挑大梁,担重任,施展才华。”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经济学学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中央党校的教授,王东京始终恪守着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力求揭示经济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和深刻内涵。他的第一本专栏文集《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经济学的便捷之门。接着又以《与官员谈中国经济》、《与官员谈经济政策》、《聚焦时政》等书,为大众提供了一整套用经济学的假定、原理、方法来求解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钥匙。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这就是王教授的著作能得到读者青睐与厚爱的理由。十年弹指一挥间。在这部《中国的难题》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不变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是书中一贯的清新活泼朴实深刻的文风,是作者承载于其中永远不变的真诚希冀和高尚的学术操守。
作为很多学术观点、理论的原创者和较早倡导者,王东京教授不仅有为企业为大众为弱势群体请命鼓呼的勇气,也有着一如既往冷静前行的毅力。他是一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在改革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思想者。相信他的这部新著一定能够为读者所垂青,一定能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让我们选一本好书做伴,与生活相伴,与思想者同行。
(作者为文化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