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26东北新闻网“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为龙江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说这话的是今年83岁的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的水稻专家徐一戎。据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孙志文介绍,目前,像徐一戎这样退休的老年科技工作者,全省共有70余万人。 多年来,他们中大部分人活跃在龙江科技战线的最前沿,为龙江经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据初步统计,五年时间,这些老科技工作者为龙江创造至少超亿元的财富。
“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在黑龙江垦区,这句话被当地的农民广为流传。现年83岁的徐一戎,从建国伊始到现在,已在水稻生产一线耕耘奋斗了50多年。多年来,原本应该在家颐养晚年的他,却一直在水稻生产前线发挥着自己的余热。70岁高龄那年,他主动承担起了农垦总局的“寒地水稻栽培”课题,虽然当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始终坚持深入到基层、农户、田间潜心研究,坚持把第一手资料整理回来。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创新总结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这项以旱育为基础,以叶龄诊断为指标的水稻生产系统技术,受到了种稻农户的认可,为当地农民增加了上千万的收入。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徐一戎主持推广的水稻生产技术累计达1亿多亩,累计创新增产产值达90亿元。这项技术连续几年获得总局重大贡献奖、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省重大科技效益奖(省长特别奖)。
现年79岁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哈尔滨农垦分局的退休科技人员庄庆士,退休前曾任东北农学院畜牧系助教。1988年退休后,他没有待在家里,而是奔波于省内各个乡村的养猪场、养猪户之间,向当地农民推荐他实验后总结的养猪技术——“庄氏养猪法”,这项技术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经过实践,为105个采用“庄氏养猪法”的养猪户,创造的经济效益仅一年就超过了5000万元。
黑龙江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孙志文告诉记者,全省有70余万老科技工作者还在发挥余热,他们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校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各地来到了黑龙江参加老工业基地建设、农业和林区大开发、石油会战与国防工业建设,为黑龙江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青春。退休后,他们还始终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钻厂矿、下农村,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上进行探索,并发明创造了许多科技成果,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牡丹江市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付仁周,退休后又回到当地企业,为企业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8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使企业由小到大,年产值达到了3500万元,产品远销国外。(东北网-黑龙江晨报)[责任编辑:龙秋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