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坐在对面的沈锦丽,含蓄沉着,娇好的面容透出几分温婉秀丽,像极了鼓浪屿的山水。清淡又可以妩媚、温润又可以浪漫。
和沈锦丽交谈,你会感受到一种穿透内心的平和,一次时空的穿梭,文化的浸润。中国的几千年的古老传统的文明和精髓在这里一一展现。她总是那样温和的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没有特别的沉思或者偶然的情绪爆发,朴实的话语里总是充满了深刻和启迪,清澈的眼眸中透射出几许深邃。
沈锦丽把她的成功归结为别人的赐予、家族的恩惠。
福建厦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它的美丽温馨——小家碧玉般的清秀美丽、白皙洁净让人留连忘返。诗人用“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来形容这个美丽的岛屿。
而作为一名普通农家女子的沈锦丽,就出生在这里。
福建也是而中国许多美术工艺的发轫之地,有着古老手工艺传统,世界有名的漆艺和珠绣、纸织画、木雕就产生于此。
这里的空气似乎也弥散着来自古老智慧的浓重芬芳。
而沈锦丽的家族一直从事着工艺美术的祖传工艺,尤其以漆艺著称。
“中国盛产漆,不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居家生活,都离不开漆器。”沈锦丽介绍说。福州的脱胎漆器更是漆器中的极品。
而沈锦丽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的漆艺鼻祖沈绍安。
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1910年,沈绍安的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携脱胎漆器赴南京参加“南洋劝业会”,二人均获“一等商勋”
金牌奖,清政府还赐予“四品顶戴”荣誉官衔,同时在海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福州漆器也因此一举成为国内漆器业的巨擘。
熟悉脱胎漆器的人大都熟知关于脱胎漆器的两个故事。
故事之一是传说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1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遇救,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3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这只大花瓶,却见她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誉满全欧洲。
故事之二是抗战前,在美国芝加哥曾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福州的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中日两国的漆器看上去都是质量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后来有人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
这些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现代人对中国漆艺瑰宝的缅怀,实际上,在漆艺发展的近代史上,却不像漆艺作品那样的经久不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漆艺工艺一直在走下坡路,以至于斑驳的就像脱掉了油墨的西洋画。
在沈锦丽小的时候,漆艺不可挽回的在这个家族已经式微,只制作大漆工艺中的一个分支——漆线雕,而且仅靠着沈锦丽的曾祖母固执地在延续着这个古老的工艺。
看着曾祖母在石臼中有节奏的反复舂打漆线土,对于沈锦丽来说,祖母的举动宛如在讲述一段古老的传说。
“祖母总是引诱我去帮他干活,一块糖或者一个小吃”
就在那时候,在帮祖母干活的过程中,沈锦丽熟悉并掌握了漆线雕的制作工艺。
漆线雕工艺是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源于3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它以天然的植物漆、配以闽南特有的红砖瓦粉,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和成泥状后,将其用手工搓成如发丝般的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雕、镂等多种工艺手法精雕而成。据说,只有闽南独特的气候才能使漆线雕在制作的过程中保持不裂。
而这时候的沈锦丽对于漆线雕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能表现女孩细密心思的珠绣成了她的最爱,凭着沈锦丽的聪颖伶俐,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是一个珠绣的好手。
“那时候,许多刺绣厂都来我家,收购我的刺绣”,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她每个月的刺绣的收入已经能有八、九块钱了,而她在公家上班的曾祖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这些,这足以让她引以为豪。
夜晚降临的时候,放学回家以后,在幽暗的烛光下,沈锦丽一手绣花绷,一手绣花针,伴随着绣花针穿过篷布时的“彭、彭”声,她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绣女图。
“所以,我对针线有着天然的好感,”沈锦丽把这种对于针线的感情成为针线情缘。
“这些毫不起眼随处可见的东西,倾注了你的爱心,同样会给你带来财富和荣耀”,沈锦丽这样阐述他的针线情缘。以至于到了北京以后,她还时不时地点起蜡烛回味那段烛光下刺绣的年月。
而对于线条的热爱,是沈锦丽日后走上漆线雕事业的开端。
时光荏苒,1992年,年届26岁的沈锦丽已经事业有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刺绣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有了刺绣车间,而且还成立了有关刺绣的研究所。
对于沈锦丽来说,她的心中似乎还有一个未圆的梦想。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一个诗人曾经这样表达她自己心灵的呼唤,而对于沈锦丽来说,心灵的鼓声来自哪里?冥冥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即将要面临的一个相遇,一次心灵的碰撞。
92年的一天,沈锦丽来到北京,在故宫,她发现故宫里到处都是漆艺、漆线雕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藏漆器最多最丰富的博物馆里,收藏品达一万八千余件,其中有许多沈氏家族的作品,而且宫廷器物到太和殿的天柱等,处处有漆艺的静谧之美和漆线雕的华丽之韵。
“原来世界上最大的漆艺作品就在这里——故宫。”那些色彩丰富、线条奔放、勾勒交错、气韵生动、晶莹照人,刻工圆润的漆艺作品让沈锦丽激动不已。
在那些流光溢彩的漆艺作品里徜徉了四天的沈锦丽,心头豁然开朗,她知道他一直在苦苦寻觅的梦想就是漆线雕,这一次,沈锦丽没有犹豫,一个强烈的冲动在他的心中涌动,那就在那一刻她决定,将漆线雕这朵艺苑奇葩传承下去。
“当我看到故宫的时候,就像看到漆艺的祖先一样,我觉得我找到了方向”
沈锦丽把在故宫和漆艺的邂逅称为缘份。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这种忽然的机缘,在这些机缘的触发下,我们会产生一种对某样东西不可抑制的冲动感觉。就像一个孩子对玩具的喜好,孩子真正喜欢的并非玩具本身,而是玩具带来的那种新奇的感觉,那种神奇的感觉将会伴随他一生。
很多年后,沈锦丽总结了那种冲动,——使命感。“不论做什么,使命感很重要,有使命感才能使自己活得更愉快一些。”
但是,沈锦丽那时候面临的却是漆艺已经在社会上失传。
“没有大的作品,没有老师,没有同行,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这一历史已逾三百年的传统工艺精品,她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回到厦门的沈锦丽开始研究漆线雕的传统工艺,而且在他的研究所里开始了漆线雕项目的上马。
漆线雕在清代以前还没有独立出来,而单独作为一门艺术门类,而是一种造銮工程的一种工艺,故宫,天坛,雍和宫中都可以看到漆线雕的影子。只是材料不一样,但是表现得技法都是雷同的。
一个工艺的诞生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它的渊源。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沈锦丽决定定位于把漆线雕工艺来表现宫廷艺术,让他去透视、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
“没有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根”,而漆艺这个具有70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我们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意中遗弃了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传统,这是一种文化流失,一种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同质化的现象,这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的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沈锦丽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一年,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女人的事业的开始,“我的中年阶段能去做一个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很值得,从家族的缘故来讲,我也不能让他失传,所以我放弃了我原来的工作。”
29岁的最后一天,沈锦丽告别了所有的朋友,在电视上改了她今天用的名字。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艰辛,对于自己执着追求中的坎坷,沈锦丽却有与众不同的理解:“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你用心都会做得很好,一个事情的成败,衡量的标准不是金钱,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我选择了大家放弃的,也濒临失传的行业。”
沈锦丽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让漆线雕发芽,生根,结果。
“大家可以去见证,不管别人怎么看,最后的结果如何,最主要是自己内心对他的一种感情,我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
沈锦丽不想与漆线雕失之交臂,不想错过属于自己的一个缘份,“我们往往认为,属于自己的谁也拿不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理所应当的就是自己的,虽然漆线雕是自己家族的传统,但没有传承,一样会流失。”
沈锦丽的感悟来自于父亲的过世,“父亲给我的爱,清醒而又绵密。我一直认为,父亲理所当然是我的,他不会离开我,有一天父亲忽然车祸过世了,我才发现,原来生命就是这么简单,人跟人的缘份也就这么简单。”
从那以后,沈锦丽经常随身一个照相机,“有缘份的人我都会留下一张照片”。
父亲的过世让沈锦丽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百般怀念,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会感到平凡的生活中这些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我和父亲有这样的一个缘份。”
对于漆线雕,沈锦丽也有这样的感同身受。
从那以后,沈锦丽开始了研究漆线雕的整套理论。她兴趣勃发,遍访八闽各地名匠。沈锦丽说:“自己能和那些毕生精力都放在漆艺上的民间传统大家在一起研究并向他们学习,是一种缘分。他们给我灵感,加快我的进步,使我更有信心、更踏实,也更加专注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我对工艺真的是有种特殊的爱好。”她还求教于中国各艺术之乡,考察陶瓷、彩塑、石雕、玉器、景泰蓝、四大绣等国粹的工艺特色,逐渐丰富了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原创力。
但是理想的美好,并没有改变现实的艰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免不了经历这样的磨炼。
1997年,沈锦丽创办了优必德公司,主营漆线雕和脱胎漆器。
创业之初,沈锦丽投资几十万,才收获十几万,濒临倒闭。在最困难时,沈锦丽甚至想过缩小团队规模,想在父亲过世十五周年时,用她自己的方式,把作品作个漆线雕作品赏析,开个会告诉父亲,做女儿的已经尽力了。
“古之成大器者,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常有坚忍不拔之志也。”但在现实中沈锦丽并没有轻易放弃,一直在寻找着合适的突破口。
后来,沈锦丽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到北京去,专为国家领导人做出访礼品,数量很有限,长期服务,要求有浓郁的的中国民间传统特色而且不能宣传。精心策划下在第九届妇女代表大会过程中沈锦丽制作了四件作品呈送给有关部门。
沈锦丽通过这些传统工艺作品表达了人民对我们国家发展的祝福,结果非常成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沈锦丽说:“传统工艺,不应简单的让它失传,我用我的作品向社会呼吁,或许能给政府一种启发,给传统工艺、漆艺一种启发。其实文明程度一直在提高,传统的东西若丢失掉,是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格格不入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优必德品牌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艺术含量,寻求漆线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沈锦丽认为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自己以及同行们去研究和探索。2002年,她组织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艺宝漆线雕暨沈锦丽佳作赏评会"系列活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和专家、同行们来鉴赏优必德漆线雕艺术。通过这个活动,沈锦丽和她的优必德公司获得了许多新信息,从而也提高了沈锦丽和优必德公司的自信心。沈锦丽表示,她要把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传统工艺找到市场,沈锦丽并没有停止下来,而是以此为契机,寻求漆线雕更大的发展空间。她深深明白: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要生存必须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不管是从材料,题材、工艺、营销、管理,还是从经营模式来说,必须用新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分析这个行业,沈锦丽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思考,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怎样才能在市场中始终处于领跑地位。
沈锦丽说,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体,任何新的文化体系的形成,都只能是原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在积累中的创新。民间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继承和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更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创新。
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锦丽通过千百次钻研探索与千万次设计实践,一种以传统漆线雕为雏形,以传统工艺与新型材料、新兴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品--优必德漆线雕和金漆雕系列艺术品问世了。她改变了传统以龙凤形象为设计主体的模式,加入了奔马、万里长城、新时期建设新成果等图案,使漆线雕的产品更具立体感。沈锦丽设计创新的漆线雕更有着自己的特色,就是有机地把中国的三大工艺结合在一起,北京的景泰蓝、福建的脱胎漆器、景德镇的陶瓷。用景德镇的陶瓷作为胎体,然后用脱胎漆器的这种表现手法,结合北京景泰蓝的一些手法,效果能象景泰蓝一样的华丽,看上去漆线雕的作品金壁辉煌,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很有个性化,在众多的传统工艺中脱颖而出,受到市场和客户的欢迎。
“这是创新的核心,传统可以在这个很小的工艺上体现和透视。我的作品是与众不同的。”
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厦门艺德传统工艺研究所联合在京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艺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教授高度评价了厦门优必德工贸有限公司研制的“沈锦丽•漆线雕”为继承和创新民间传统工艺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并以“沈锦丽•漆线雕”的艺术创新为例,分析了我国目前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指出,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传统工艺品打入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空间,值得企业努力挖掘其市场潜力。
沈锦丽给我们总结了漆线雕的最大制胜法宝:产品绝对环保;作品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一种是漆,一种是黄金,都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最中国的手工技法;和中国的三宝有机的结合;中国礼仪之邦所特有的丰厚底蕴。
“经济发展了,大众的文化素养鉴赏能力的提高,会去寻找这种经典传世的有着文化底蕴的消费模式。”沈锦丽说。
这也是具有天然经营头脑的沈锦丽的经营模式。
沈锦丽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兴趣与工作是一体的。
她一方面在工作中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工艺,寻求传统工艺跟现代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在她的兴趣中她把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向往和追求,对远大理想的憧憬和对人生价值的体现,都寄托在这些工艺品中。
而对于漆线雕行业中的问题,沈锦丽有着清醒的认识。
“行业最大的难题是因为我们是从工匠出身,我们是民间的艺人,我们要适应市场的潮流竞争模式,很有挑战性,从材料上来讲,你又要传统又要现代,一定要有创新,让他更适合现在的这种规则,从创作上更是挑战,你既要保持传统,又要纳入现在新的文化元素的含量,传统和艺术和现代一定要相结合,怎么样让传统的工艺服务于现在市场,消费的思维,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传承漆线雕工艺的过程中,我就是一个志愿者,怎么样让传统在现代中中生存。”
这是一个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轻视,被侵蚀,被改头换面的时候,沈锦丽的思考弥足珍贵。
“所以我们的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7000年一个过程的传承。我也是一个传承者。”
沈锦丽说,这个传承的过程他不会以利益为目的,“如果仅仅以利益无目的,那么你会很容易作其他的选择,很容易放弃。现在很多人做事情都是结果导向,商品的经营手段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是不适宜的。”
是啊,简单的心一旦复杂起来,欢乐和幸福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谈到对漆线雕的热爱和痴迷,沈锦丽说:“我还年轻,赚钱的机会也许很多,走到发扬中国漆艺事业队伍中成为一个专职的志愿者,这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不一定别人不走的,别人放弃的就不是好东西。这个行业很需要像我这样的一批人参与,这个事业才有前途。过程或许要50年20年,但我想这是不能放弃的。应该尽我们最大所能去推介它。这是一种责任也好,一种心愿也好,我不后悔走这条路,我愿意去做培育这篇森林的土壤。”
如今的优必德漆线雕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屡次作为国宾礼品漂洋过海,并被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作为中国国粹收藏,还多次承接国内、国际重大会议的礼品设计制作,可谓誉满全球。但有谁知道锦丽之前的呕心沥血呢?在各系列产品上市之初,沈锦丽就认定“只做精品”,“即使亏本,真金当假金卖,也要维护品牌”,沈锦丽的执着感动了上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爱上了这种金碧辉煌的艺术瑰宝。2004年12月,展现漆线雕的历史与现状、艺术与实用价值的首届“优必德漆线雕文化艺术节”在厦举办,并在福州、北京、大连、辽宁等地同期开展,整个鹭岛为之欢呼:厦门漆线雕扬名海内外了!
没人知道沈锦丽痛苦的矛盾和挣扎:一边需要安静、惟美地搞艺术创作,一边需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企业。不过,她坚持下来了,因为她有个愿望:“让中国漆艺旗帜尽快重新树起来,让它成为国人的骄傲!”
在她眼里,漆线雕代表的不仅是商品,更是福音的传递。
2005年,沈锦丽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奖杯采用的是沈锦丽的设计,由优必德公司制作的、维也纳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盛会贵宾礼品也是不远万里从厦门特别定制的。世界斯诺克比赛冠军奖盘的设计制作者也是沈锦丽……夸赞沈锦丽具鬼斧神工之笔力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在挥舞漆线雕笔之间,沈锦丽把优必德变成了奕奕生辉的传奇经典。再加上她对漆线雕工艺的专注与忘我,使她得到了“漆线雕大师”的称号。
2005年8月28日正式开业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漆宝斋是沈锦丽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这个堪称北京较系统、较完善的中国传统漆艺文化展示中心收藏、创作和摆设了许多中国漆艺的惊世之作。
这里以中国漆艺为中心,设有国宾礼品厅、民族漆艺厅、沈氏漆艺厅、宗教漆艺厅、中国漆艺大师工作室、漆艺收藏品厅、会议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厅、多功能展厅,在这里“以漆为缘、以漆会友”,是目前漆艺文化交流的理想之地。
中国著名文博专家、91岁高龄的王世襄老先生亲笔为中国漆艺精品展示厅提写了“漆宝斋”牌匾。优必德将以北京作为基地辐射全国甚至海外。
2006年,对于沈锦丽来说,更是一个收获的年份。
一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授予沈锦丽女士为传播美的使者“爱心大使”荣誉称号!“世界华商与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暨新春团拜会”中,公司总经理沈锦丽女士做为“国际和平使者”光临盛会,大会给予了纪念。
二月公司获得“2005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强企业”称号。三月在福建2005年度精彩女性人物评选活动中,公司总经理沈锦丽女士获得“2005年度福建十佳精彩女性”荣誉称号。四月沈锦丽荣获福建省“杰出创业女性”荣誉称号。五月,沈锦丽被授予“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荣誉称号。六月沈锦丽女士被授予“爱国报国全国先进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七月,优必德•漆线雕系列作品被中国–东盟博览会选定,这些作品将在今年10月的东盟博览会上作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各东盟元首。
现如今,位于北京宣武区的漆宝斋参观的人每天已达几百人次,不仅是国内,很多海外人士对漆线雕艺术已是如雷贯耳。
对漆线雕艺术异常沉醉的沈锦丽说:“毫无疑问,漆线雕艺术现在已经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而这种复兴一定能推进民间传统文化新的发展,使之更加生动、新鲜。人民法治网 (责任编辑:rong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