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中,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大致可以分为:成长——幻想、兴趣、能力阶段;探索——明确、细化、实施阶段;确立——稳定、巩固、进步阶段;维持——把握、更新、改革阶段;脱离——减速、退出阶段。 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恰好正处于大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个人新闻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新闻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职业规划是大学新闻传播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职业规划教育:多重矛盾之中一个被新闻教育忽视的方面。这几年,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在各大学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以及在招生方面的大规模提速扩招,人们对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比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把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超常规发展、供过于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研究生培养等。从学生就业角度而言,这些问题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关键的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所提供的毕业生与传媒市场对相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反差。
一是供需数量上的巨大反差。目前,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新闻媒体总量约13000多家,而且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将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基本未审批创办新的媒体。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传统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媒体将从前几年的“跑马圈地”式的数量扩容,转变为致力于内涵式扩展,致力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从媒体来说,中央和各省市的大多数传媒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记者、编辑工作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倾向于多元化,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是招人的主要方向。
新闻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可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毕业生人数却在急剧增加。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统计:2002年入会的110个新闻院系,共包括255个专业点,在校生人数为50291人,其中包括研究生6681人,本科生和专科生43610人。这些数字反映的还只是已入会单位的在校生人数,如果按全国2005年最新统计的661个新闻类专业点计算,将近60%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还没有统计在内(1)!
二是人才供需内涵与标准上的巨大反差。通俗地说,就是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为例,自2001年我国广电系统实施了广播、电视、电影一体的集团化发展战略以来,电视台在节目运作上实行制播分离和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结构性调整措施,传统电视台的结构和功能开始有所改变,除新闻节目之外的社会服务、综艺娱乐类节目逐步由原来电视台“自产自销”转向了由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共同制作的模式,节目制作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并将进一步发展。广电媒体人才取向上也发生相应变化,即由原来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转向了兼备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为主,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成为传媒人才市场的“新宠”。与此成对比的是,广电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滞后传媒人才市场的变化。这种情况现在虽然有所进步,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短期教育”模式加剧了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短期教育”模式,主要是指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没有将学生未来从事的新闻工作与其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2)。事实上,大学新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未来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远非结束。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富于发展眼光的新闻教育体系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向学生告之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
但是,目前大部分新闻专业毕业生没有一个完善的自我概念,对传媒具体需要的人才标准以及人才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不甚了了,也就不懂得规划职业生涯,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新闻职业定位。这说明,我们虽然重视新闻教育,强调毕业生就业指导,但目前提供的新闻教育还不是全面的系统的,还不是一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实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指导教育,还没有真正解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也即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相契合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新闻类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形下,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新闻职业规划教育尚未在新闻教育体系中占有其应有的一席之地。
职业规划教育:传媒市场化转型的必然要求。2005年5月,《北京青年报》招聘20名记者和行政人员,应聘者高达5811人;经过年龄(30岁以内)和学历(大学本科以上)的筛选,共有2684人参加笔试,616人获复试资格,报名与录用比例为290︰1,远远超过北青报前几年报名与录用50︰l的比例。这反映了目前媒体招聘的一般特点
:竞争激烈,强调学历,重在考察应聘者综合素质。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言,这意味着专业优势减弱,求职难度加大。但这是否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向新闻媒体输送的人才已经太多了,培养可以刹车、可以减少呢?绝非如此。同中国社会的其他人才市场一样,新闻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面对着新闻职场突出的供需矛盾,如果新闻传播教育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就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新闻传媒的市场化状况以及相应的人才需求,至少可以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的传媒市场,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在不同的新闻岗位中进行合理的谋划与竞争,一定程度上将会有效地减缓媒体招聘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整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新闻传媒的定位、功能与运营方式也发生着剧烈的转型。新闻传媒快速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中国新闻职业几乎在专业化、职业化得到迅速提升的同时,开始急剧的市场变革,新闻职业具有了新的职业特征(3):
1、新闻传媒的职业由市场匹配。目前,新闻传媒业的人力资源由市场调节的格局已经基本建成。新闻传媒人力资源配置的通行做法是:有意愿从事新闻职业者,到人才市场上寻找机会;需要吸纳新人的新闻传媒,到市场上寻找人才。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要求,打破身份地域、户籍、年龄等各种非市场化限制,在人才市场上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尽管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新闻媒体用人机制中难免有种种“暗箱操作”,存在着一些“关系”、金钱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但毕竟已建立起相对较好的市场化制度,下一步将是如何完善、提高。
2、新闻职业人力资源价值由市场确定。媒体对人才的使用,充分考虑媒体自身市场发展需要,按照市场价值确定人才价值。媒体对于人才的评判,既考量人才的学历、职称、年龄,更看重人才在根本上能够给媒体带来的实际收益。
3、与人力资源价值由市场决定相适应的是,新闻媒体内部普遍推行绩效考评制度。新闻传媒业长期为人所诟病的收入分配上的“大锅饭”已经被彻底打破,新闻从业者工作业绩与其薪酬福利越来越紧密地挂钩,新闻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4、职业新闻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由于新闻媒体在用人制度上普遍采取全员合同制、聘用制,合同期满的人,既可以继续在原媒体工作,也可以在其他媒体另起炉灶;媒体也视人才的能力、表现和媒体的人力资源规划需要尤其是媒体的未来发展,决定原有人才的去留。传媒市场化的变革,使得新闻人才由原先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才流动的成本与牵制越来越小。
5、新闻工作岗位与工种进一步细分化、多样化。从媒体上说,不仅有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从业者,还有新兴的网络媒体从业者;从工作性质上分,不仅有传统的记者、编辑、评论员、主持人、自由撰稿人、媒体广告人等职业,还有新兴的职业经理人、网络媒体新闻人、报刊发行人、电视制片人、自由摄影师、DV制片人、职业新闻线人、短信写手、新闻发言人等职业,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博客、播客等类似于传统新闻职业的工作岗位也会不断涌现。
新闻传媒业蓬勃发展的现实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兴职业类型给新闻传播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所谓新闻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仅仅是传媒就业中的表面现象。但是,过分陶醉于新闻职业的发展前景,而不实事求是地对新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也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不断推进的传媒市场化进程与多样化、细分化的新闻职业前景要求高校新闻教育紧扣时代脉搏,在人才的培养上与专业的设置上真正与传媒市场接轨,在服务性、针对性上做到细分化、专业化、特色化。可以说,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新闻传播教育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传媒市场的发展为依托,为导向,按照传媒市场的发展培养真正适应传媒需要的新闻人才,传媒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市场化、细分化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新闻高等教育核心理念之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要义在于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学生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因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从人格与职业匹配角度讲,其适宜的工作岗位、工作类型各不相同;因教育类型不同,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如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各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因此,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新闻职业细分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实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后的心理调试工作。
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给自己一个理性以及相对准确的定位,使得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跳槽一族”等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进而克服媒体招人却缺少“可招之才”、学生就业却又“无业可就”的双重尴尬,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职业规划教育:新闻传播类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就新闻人才成长而言,职业规划就是通过人才自身的自我变革,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达到人才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因而,恰当、准确、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的培养与成长往往起着独特的催化剂作用:
1、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新闻专业的学生尽快地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如前所述,新闻传媒领域广阔无比,传媒岗位种类繁多。怎样从众多岗位中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点;怎样从个人能力、智慧、优势出发,找准自己奋斗的目标,这都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成为包括新闻传播专业在内的大学生们就业指导的软肋。据中华英才网的跟踪调查,目前有7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大多数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很肤浅,甚至有47%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还处于“零投资”的状态。职业规划教育恰恰可以在这一方面大显身手,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个人分析,使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进而确定符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在新闻传媒业的职业发展目标。
2、职业规划教育能鞭策学生有目标地努力学习。学习需要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而且学习需要往往以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而当这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以动力的方式来表现其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时,需要便以内驱力的形式从个体内部产生行为动力。因此,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定状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职业规划教育在帮助新闻专业的学生确立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必然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意识到在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现有能力、素质上的某种差异,甚至是职业要求与自身当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产生某种巨大的缺乏与不平衡状态。为了使得这种不平衡得以恢复到心理平衡状态,一个富于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学生必然会以更大地热情投入到与自己未来职业设定传播知识的搜寻与阅读之中,投入到新闻传播的各种业务实践之中。这样做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学,然后知不足”。这种缺乏感或不平衡感必然形成一种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鞭策、促进学生进行一种有效的、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
3、新闻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当今时代,是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政治变革与变动不居的利益博弈正在颠覆和重塑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形象,传统新闻人才“一支笔打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未来的新闻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笼统地说,新闻记者需要思想开阔、技能全面,新闻编辑需要具有超强的策划组织能力,网络新闻人才需要精通网络、操作能力强,职业经理人需要熟悉媒体规律和商业运作,经营策划人才需要一流的创意能力,节目主持人需要个性风采、品牌价值和持久竞争力,另外传媒还迫切需要整合营销人才、咨询服务人才、一流科研人才,细分之下,各种新闻岗位又需要具有不同素质、不同技能的特色人才等等。如《南方都市报·招聘启事》给深度报道记者画出这样的“标准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深度记者?我们需要有新闻理想的记者,理想使人不庸俗;我们要有高度新闻敏感和极强行动能力的记者,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汉不能当一名好记者;我们需要在某方面有专业知识积累的记者,专业才能独到;我们需要在业内外有广泛人脉关系的记者,这样的记者永远不会为找不到合适的采访对象而苦恼。如果您自认为符合以上的条件,欢迎您加入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这实际上针对深度报道记者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
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样做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助于学生安排日常学习的轻重缓急,避免在学习与媒体实践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学,最后什么也没学到”的无意义损耗,紧抓住学习的重点,增加未来就业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相反,没有职业规划教育,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跟职业目标无关的“蜻蜓点水”式的杂乱当中,在匆匆而过的四年大学学习中虚耗时光。
契合度: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追求。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试图表明一点,即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个人学习、个人发展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两个把握”的基础上,也即在把握传媒市场的发展状况、新闻职业的内部分工和工作岗位、各种传媒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在把握个人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知识储备基础上,确立自己理想的职业定位、职业意向,从而进行相应的知识准备和传媒实践。可以说,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把学生的志向、兴趣、自我概念与传媒事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与传媒市场发展的关联度、契合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至少需包括全面的职业认识、认真的自我剖析、合理的长短期计划和完备的职业规划书等四个层面。
一是全面的职业认识,尤其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观。新闻传播发展史早就充分证明,新闻工作者,既是时代风气、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与塑造者,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守望者与监督者,还是社会大众的沟通者与服务者;新闻人生是激情的人生,也是富于挑战,充满机遇的人生。新闻职业规划教育,既要分析与摒弃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业工作的错误性认识,树立新闻职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又要避免对新闻职业进行所谓“无冕之王”的浪漫性夸大,正视新闻职业背后所肩负的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所必需的付出、风险甚至牺牲。惟其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准确判断新闻职业,抱定正确远大的职业理想、职业追求。
二是帮助学生进行认真的自我剖析。“知彼”更需“知己”,才能“百战百胜”。喜欢新闻职业,但是自己的知识、才智能否胜任这个职业?这要求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剖析、判断。喜欢做战地记者,但是自己身体不好,或是性格内向,就未必能胜任战地记者工作;喜欢做传媒管理,但是性格太过直爽,容易冲动,可能无法从事理性的指挥与策划。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未来从事的新闻职业交叉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在何处交叉?这是规划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认清的问题。
三是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长短期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教育要针对学生的职业诉求,帮助学生对四年的大学生活做合理的长短期计划,可以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条不紊、充实而不乏动力。人生贵在守恒,坚持自己的计划,大学四年必然能积累下足够的职业资本。
四是帮助学生制定完备的职业规划书。这其实是对学生职业规划的书面化呈现。写在纸上的东西往往比记在脑海里的东西来得深刻,完备的职业规划书不仅能给大学生一个宏观的职业规划呈现,更能起到一种鞭策作用。完备的职业规划书应包括
:对未来职业的认识 ;对自我的剖析 ;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对职业方向的探索;确定的目标与计划。
新闻职业规划教育是我国社会政治文化转型期新闻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在新闻教育的各种体制性矛盾日益彰显的情形下矫正新闻传播类专业发展过快所带来弊端的一个重要环节,理应引起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点的高度重视。
注释:
(1)何梓华:供过于求:《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
(2)王艳、李萍:《从当代新闻教育的误区看新闻职业化之路》,《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34期
(3)《徐向明新闻职场入门》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第202-203页
(作者系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