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岁的汤恒松和50岁的朱建菊是一对不会说话的聋哑夫妻,1982年经过朋友介绍后结婚并育有一儿,婚后不久,双双下岗,就在全家人都感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懂事的媳妇在纸上对公公汤金宝写到:我在刺绣厂干过,对缝补的事情很精通,我想和丈夫在小区摆一个缝补的小摊,维持目前的生活。 就这样汤恒松和媳妇朱建菊就在建北社区做起了替小区居民缝补的事情来,凭借一双巧手,夫妻俩一干就是20年。
昨日10时许,记者在热心居民张撑柱的带领下,来到建北社区见到了被人们称赞的汤恒松和朱建菊。起初他们还以为记者是来缝补衣服的,当记者在纸上写下想采访他们夫妻时,朱建菊先是不停地摆手不同意记者采访,脸憋得通红,而汤恒松更是离得远远的不愿意靠近。无法用语言交流,无法用手势交流,惟一的办法就是只有通过用笔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可这对有意思的聋哑夫妻根本就不买记者的账,后来还是热心居民张撑柱对记者说:“要采访这对聋哑夫妻的另外一个路子就是找他们的父母,也许能够成功。”大约10分钟的路程记者见到了汤恒松和媳妇朱建菊的父亲汤金宝和母亲戴秀珍,说明来意后,母亲戴秀珍将记者再次领到了汤恒松和媳妇朱建菊的缝补摊位前,只见戴秀珍不停地用手势和朱建菊交流着,最后夫妻俩终于还是被年迈的母亲说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采访完全是靠笔和纸完成的,他俩介绍,缝补摊子摆起来后,开始并没有太多的居民来光顾,怕做的不好,还有居民因为和聋哑人的对话有困难就不愿意到他们这里缝补,在这样的困境面前,汤恒松就用自制的纸牌子,在上面写到:重在信誉,重在质量。并在摊位前写上了换拉锁、拉练、补衣服等的价格。由于有一个好手艺,加上做出的活居民特别的满意,慢慢的就有了点名气。
该小区的王大爷对记者说:“缝缝补补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可居民还是离不开这样的摊位,这对聋哑夫妻真的不容易,一干就在我们小区干了20年,小区的居民都非常信任他们的手艺,价钱又合理,只要有缝缝补补的事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对聋哑夫妻。不但他们生活有了着落,还供养了一个硕士生,不容易啊!”
本报记者 晁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