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热线110消息(记者丁秀玲)因使用不合格农药,14户果农的苹果在收获时成了“麻脸”。日前,本报曾以《50余亩套袋苹果莫名长斑》《桥头镇长斑苹果病因查明》为题对环翠区桥头镇方吉村14户果农的套袋苹果长斑一事进行了报道。 11月17日,果农再次与记者取得联系,希望晚报能为果农积压在家中的这些并不影响贮藏和食用口感的3万余公斤苹果牵线搭桥,找到买主。
当日上午,方吉村果农张仁军指着屋内一筐筐苹果告诉记者,今年,他的果园共收获近2万公斤苹果,几乎一半的苹果严重长斑。他有些无奈地说,尽管这些苹果并不影响贮藏,口感也不错,但因“卖相”不好,他只能将长斑严重的苹果挑出来贱卖给果汁厂和果贩,每公斤卖价仅0.4元至0.8元。剩下的1万公斤苹果果面斑痕较少,目前堆放在家中和冷风库里,也想尽快处理掉。据介绍,这14户果农共有3万余公斤斑痕较轻的苹果准备低价处理。记者注意到,苹果表面仍能看出零星的斑点。
随后记者在桥头镇所前泊村一家冷风库中看到,因长斑找不到销路的苹果被装在一个个木桶中,堆放在冷风库里。果农丛建滋告诉记者,果农们将斑痕较轻微的苹果挑选出来放在这里,这些苹果并不影响贮藏和食用,口味跟其他果农收获的苹果没有什么两样。
据受损果农介绍,今年他们14户果农共收获约20万公斤苹果,已低价处理掉16万余公斤,只剩下3万余公斤斑痕较轻微的苹果。记者了解到,虽然每天都有不少果贩前往桥头收购苹果,但无人愿意收购这些“麻脸”苹果,果农们急切盼望有人能为这些苹果找到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