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清晨,本报蓝烟骑行队最后一路记者前往位于即墨市境内的姜家坡火车站领取自行车,骑行到本次活动的终点———蓝村站。
换轨,为火车提速准备
经姜家坡火车站王站长的指点,记者沿铁路线旁一条乡间小路,向西南方向骑行。 道路坎坷,坐骑笨重失修,路上不少好心人想帮助记者调整自行车,可当看到只剩下一根棍的脚蹬子后,都苦于没有配件和工具而作罢。
骑行到姜家坡火车站西南近8公里处,一些在铁路上忙碌着的工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前攀谈,得知他们是在更换铁轨。领工的孙玉修是烟台车务段的工作人员,他说老远就看见了烟台晚报的旗帜,感到十分亲切。他正带领着200多名工人,将老线路上的256米中型轨换成重型轨。“复线上铺设的都是这种重型轨道,老线换了新铁轨后,火车运行稳多了,也是为将来蓝烟线提速做准备吧。”小孙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
更换铁轨的民工老葛说:“都知道这条铁路是通往烟台的,我还没机会去呢。听说烟台建设得不错,有时间一定去一趟。”
火车,让路途不再遥远
告别换轨的工人后,记者继续前行。在即墨市泉庄村,遇到了81岁的薛大爷。老人听说记者是沿铁路线从烟台骑行到这里的,一下来了兴趣:“烟台不错啊,20多年前,我坐火车去过烟台,还从烟台到了大连。有了这条铁路,近便多了,几个小时就能走出几百里地去呢。”
在即墨市道头村路段巡路的铁路工人黄师傅,陪着记者走到了离蓝村站15公里的太祉庄镇。1997年,他曾到烟台学习过。当过兵的黄师傅说,他有很多战友都在烟台工作,他很喜欢烟台。看着迎风飘扬着的队旗,黄师傅说:“你们没有让沿途的站长在旗上签名留念吗?”一句话,让记者深感遗憾,忙请黄师傅签名留念,黄师傅郑重地拿起了笔。
铁路,让我们了解烟台
下午4时许,记者终于骑行到了本次活动的终点蓝村站。站长室的工作人员小程告诉记者,蓝村站是胶济铁路的咽喉、蓝烟铁路的大门。小程1998年来到蓝村站工作,通过这条铁路,他了解了烟台:“龙大的花生油和肉食,玲珑轮胎,南山集团,还有龙口粉丝。”列车通过蓝村,将烟台的产品送往全国各地。
“90年代以后,蓝烟线的客流量每年增加,主要是大量的民工涌入烟台。从民工的流向,可以看到烟台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小程的分析,让记者感到分外自豪。“我们还组织上南山集团参观过呢,一个乡镇建设得这么好,说明烟台作为全国魅力城市是当之无愧的。”
小程说,蓝烟铁路的通车,让蓝村这个小镇也受益匪浅。不少韩商从烟台来到蓝村投资,拉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蓝村镇还是耐克鞋业的生产基地呢,有6000多员工。”铁路人看铁路,有自豪,也透着骄傲。
在湍湾镇,记者遇到驾着车号为鲁Y44444前来办事的烟台市民隋先生,听说记者要骑行到蓝村火车站,隋先生爽快地说:“你们先走,办完事我去接你们。”隋先生去年参加晚报活动,带车队去了西藏,对晚报的活动非常支持。下午6时,采访结束后,记者在蓝村火车站门前,见到了隋先生。把两辆自行车绑在他汽车的行李架上后,记者乘隋先生的车回到烟台。这时,已是晚9点半。
183.877公里、13个火车站,历时11天的蓝烟铁路骑行接力终于胜利结束。在此,本报骑行的11路记者们,向一路配合和提供帮助的沿线铁路工作人员,表示深切地谢意。
我们相信,烟大轮渡的开通将为蓝烟铁路迎来新的辉煌。·本报记者 曙笑华 刘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