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海口11月26日讯(记者 刘艳)80年,足以让人的记忆变得模糊。然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80年仅仅是短暂的弹指一挥间。
80年前的1926年12月,当时的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原隶属琼山县的海口设市,海口成为海南第一座近代化都市。 从古代的沙津浦口、港口商埠,对外通商口岸,到现代滨海都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走过80年沧桑风雨的海口市,正在焕发着越来越年轻的活力,曾经的岁月年轮似乎只流转在老城区的骑楼间。
80年前,这座城市深深地烙上一个印记,80年后,我们回头望去,重述海口80年沧桑风雨的故事。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海口市建市80周年特别报道“见证海口风雨80年”,通过事件、人物、城市变迁、老照片等多方面的内容,向读者讲述那一段段停留在记忆深处的海口故事,展现海口市80年来的城市变迁。
海口市1926年12月9日建市的根据是什么,1931年又为何撤销?海口关于建市有着怎样的风波?本报记者走访海口市地方志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揭开海口建市背后的故事。
海口钟楼,筹建于1928年,近80年来,静静伫立在海甸河畔,望着海口市从成为城市之初发展成为繁华的现代滨海都市,1987年,旧钟楼拆掉给扩建的长堤路“让路”,依照原貌重建的新钟楼接棒,继续见证海口市的发展历程。本报记者重访当年建设新钟楼的设计师,为您讲述海口钟楼的故事。
在海口这座城市中,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有些人在某个时期的某个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末格格爱新觉罗·恒容以“赵秀英”这个名字在海口生活了数十年,过着质朴的民间人生,让遥远的天涯之滨和古老的清末皇庭有了意味深长的关联。记者走访了爱新觉罗·恒容的长子林鸿顺,再次重温了海口格格的故事。
从11月27日起,请关注本报“见证风雨80年———海口市建市80周年特别报道”,聆听一段段发生在海口市成长中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