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报老总在五缘湾体验跨越发展之美。(郑晓东 摄)
如果让普通人看一天的厂房和工地,他肯定觉得闷得慌。可是昨日,来自闽、浙、粤、赣的13家党报的老总们不仅“逛”得津津有味,而且还加班加点。为啥,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说法吧。
大手笔、大跨越令人震撼
特区建设刚开始时,《福州日报》副总编辑林山还是厦门大学的学生,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这里是一片荒郊野岭,到处都是部队的碉堡和营地,大学生都在这里军训。前些年来厦门从环岛路经过,这里也是一片静悄悄。可是昨天他被这里发生的巨变震住了:钢丝缆绳拖曳摩擦,机器轰鸣弥散油香,远处海浪拍打海岸……湿地公园、营运中心、湾内5座大桥等十几个项目正比肩建设……他说,“一切都动起来了,一种跨越的气势和冲击力即将迸发。”林山将此次采风比喻成“吃一顿大餐”,他风趣地说:“太好吃了,太富足了。不少地方以前来过,现在找不着北了。”
秋日的阳光下,风的张力和速度在工业城一栋栋矗立的钢结构标准厂房上勾画出优美的弧线,特区如虹的发展势头令每一位党报老总满怀激情。《梅州日报》副总编辑罗伟章对软件园二期和位于集美的汽车工业城印象深刻。他连连说,厦门发展速度快、定位准、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前景无限良好。“每一个项目建设都是大手笔、大动作,到处呈现一种跨越式的速度,我一路都在思考泉州应该如何向厦门学习。”《泉州晚报》副总编辑黄强如是说。
对厦门有了重新的认识
车在笔直的马路上行驶,车窗外一栋栋整齐的通用厂房,信息光电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规划整齐,设备齐全。“厦门的确如省委书记卢展工调研时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三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洪华堂感慨道,特区的情景令人振奋啊。“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让人感受到了她的活力之美。”《潮州日报》总编辑陈映怀概括道。
《闽北日报》副总编辑蔡露说,这次采风让他对厦门有了新的概念,厦门不断变大,不再只是指厦门岛内,其范围已经拓展到海沧、同安和翔安等地,这些外沿地正日复一日发生巨大变化,将是特区以后发展的重地。“以前对厦门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环境优美、民风文明等面上的认识,但这次采风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个城市工业的强劲脉搏。”《梅州日报》副总编辑罗伟章感叹道。
创新机制让厦门更和谐
在各个重点开发园区的参观过程中,如何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成了老总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些地都被征用了,那农民生活出路怎么解决?”《闽东日报》总编辑王绍据不断地问这个问题。
“我们对失地农民实行‘四化’、即居住社区化、福利社保化、务工多样化和资产股份化。”“我们通过实行‘金包银’工程来解决。”听了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老总们觉得厦门这些措施很有独到之处,值得借鉴。他们说,正是各种创新机制让厦门充满了和谐之美。
花絮
忙里偷闲留个影
温暖的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蜿蜒的小木桥别有一番风味,位于五缘湾湿地公园内的美景让党报老总们深深陶醉,漫步在小木桥上大家在赞叹美景的同时也不忘留个影。
《闽南日报》总编辑陈惠贞招呼兄弟报社的老总一起来合影,她说:“厦门日报这个活动真好,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平日不认识借这个机会都认识了。”
本报老总被“围攻”
这次采风后,各家报社都准备大张旗鼓地回去宣传报道特区的建设成就,因此老总们都带来了精兵强将,于是本报陪同的老总们便成了这些老记的采访对象,“什么是‘金包银’工程?”、“什么叫‘四大平衡’”。当然,厦门日报的老总也不负众望,给出的答案通俗易懂,条理清楚。老记们直呼“解渴”。旁边有工业园区的人笑着解密道,他们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夜色朦胧看“火炬”
昨日每到一个重点工业集中区,老总们都恨不得看得更多些,等大家到达最后一站——火炬翔安产业区时已是夜色朦胧了,但老总们兴致不减,坚持要在朦胧中看“火炬”,尤其要去看看“金包银“工程究竟是什么样。
远处不少通用厂房内依旧灯火通明,工地现场依旧忙碌……老总们无不被特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所感动。
本报记者 赵琳 李晓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