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兰亭序艺术插屏
郭鹏凌作
他质朴得像一块石头,却是一个雕琢石头的人。他阳光般热情,却又时常含蓄得如同一道影子。站在自己作品的背后,他笑得憨厚而坦然。他就是郭鹏凌,一个不愿谈论自己,而更喜欢用作品发言的民间艺术家。
《兰亭序》艺术插屏是他在2005年创作的,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古拙雅致。屏中的王羲之略带微醺,面露笑意,仿佛文已在胸,只待流溢笔下;另有松下稚童,石畔幽兰。整件石雕刀法洗练,意境旷远,文图相得益彰。紫红和淡绿的色调恰到好处地晕染其间,凸显出如同古典水墨画般清灵俊逸的情致。
郭鹏凌介绍说,石雕的原材是产自贵州梵净山中的紫袍玉带石,其质地坚韧,细腻柔润,有缤纷绚烂的艳丽色带,独具美感。而要使雕品形神兼备,更关键的是因材施用。一件雕品从选料到构图直至最后抛光打蜡往往要耗费一个多月。雕琢,本就是一门细致而唯美的工艺,推、削、切、磨之后浑然天成的美,全倚赖于细微处下真功夫。
果然,在2005年11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郭鹏凌选送的雕刻作品《兰亭序》艺术插屏及座屏《妈祖·历代封号》、《观音·心经》一举荣获了“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银、铜三项大奖。他回忆道:窄小的展位上,每天都有许多观众驻足观赏,包括那些评委和国家博物馆馆长,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对于他,获奖不仅意味着专家的肯定和外界的接纳,更意味着在跨越低潮后终于触摸到了希望,仿佛拐角处乍然开启了一道小门,我们突兀地走进了他的故事。
鹏凌并非出生于工艺世家,在素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风尚的农村老家福建莆田东峤镇,当教师的父亲递给了他锄头和书籍。耕读之余,他偶尔也把玩石头、泥巴。1991年,郭鹏凌从福州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先是被分配到莆田罐头厂总工程师室搞设计,后又受聘当过鞋厂厂长……他执著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路,在迷惘中保持着豪迈的热情,跌倒再爬起,并不在意重新回到起点。
工程师与工艺师,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短暂的迟疑过后,他凭着自己的专业技术开始着手设计组装雕刻设备,四处求教临摹自学……8年中,他经历了三四年出不了作品的困顿和作品不理想,做了毁、毁了再做的挣扎,也承受着销路问题的苦恼……一点一滴地雕琢,造就了精益求精的品质;艰难磨砺掉锋芒,显露出厚实沉稳的性灵之美。山水、花鸟、书法、人物的万般风流之中,渗透着深沉的人文情怀和古典主义精髓。
他虔诚对待每一次雕琢,不论是翻阅古书、查考《兰亭序》的各个版本加以临摹,还是为创作《妈祖·历代封号》而数次往返湄洲岛,查询考证封号的正确次数,这种不容含糊的专业态度体现了他身上农民的坚忍和知识分子式的较真。从最初远赴各地寻购这些不起眼的珍贵毛石始,继而日夜凝视抚摸琢磨这些石头,朝夕相对间,人与石滋生出了惺惺相惜的情感。或许雕琢本身就是一种信仰,面对世俗的纸醉金迷,决然地背过身去,执拗于这种清冷而专注的姿势,一刀一笔,化腐朽为神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