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之初,“拉美向左转”在国际观察家眼中是一个再热门不过的词汇。待到2006年岁末,人们却发现这个词汇对拉美自身来讲似乎意义正在淡化。
之所以有“拉美左转”这种讲法,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首的左派力量在拉美地区迅速崛起,在经济上注重普通民众的生活、力求缩小贫富差距、追求本国经济的发展、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在政治上则努力摆脱美国对拉美的控制,这些为“左转”提供了事实依据。 另一方面,当时有10个拉美国家将在2006年先后举行大选,而这些国家的左派都有很高的获胜呼声,有媒体甚至断言,到2006年底,拉美将是“一片红色的江山”,这让人觉得“左转”势不可挡。
2006年举行大选的10个拉美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左派取得了胜利,加上之前已经获得政权的其他拉美国家中左翼政党,左派力量已占领拉美总面积的80%,覆盖人口70%以上,但此时人们却发现,这股预料中的“向左”风暴并未如想象中来得那么猛烈。
首先从经济政策上来看,拉美国家中,无论是巩固政权的左派还是新上台的左派的确都注重保护本土经济,但在需要时也并不摒弃新自由主义的某些做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委内瑞拉为例,虽然其一贯高举发展民族经济的大旗,对以经济市场化、国企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发展外向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敬而远之,但就在最近,委内瑞拉为了扩大与邻国的贸易联系却加入了南方共同市场这一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今年墨西哥大选获胜者、被认为“挽救了拉美右派力量”的墨右派领导人卡尔德龙在胜利后公布的一系列经济举措却与左翼政党民主革命党候选人奥夫拉多尔之前的竞选纲领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把发展民族经济、限制贸易自由化以免给本国经济带来过多伤害放在首要位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拉美研究室主任朱鸿博认为,目前的拉美国家,无论是左派执政或是右派当权,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向左或是向右的意识形态问题,只要有益于国家发展,左派也可能采取某些右派的做法,右派也不会完全摒弃左派的思路。“所以我们即使要讲拉美出现所谓的左倾,这种左倾应该也是建立在很强的现实基础之上,具有务实意义、拉美特色的左倾。”
其次,从政治行为来看,拉美左派力图避免美国对该地区施加过多影响力,但这种努力始终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并未对美国造成太大的实际影响。美国所追求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会使拉美地区贫富差距日益严重,使拉美国家的发展受制于美国,这是拉美左派无法接受的。但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也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对该地区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而保持对美关系的平衡,该争的时候争,该让的时候让,这是很多拉美左派的普遍做法。且不说巴西、智利等一些本就持相对温和立场的拉美左派政权,即便强硬如玻利维亚,左派人物莫拉莱斯上台后展开了风风火火的能源企业国有化,但该项措施打击的主要对象乃是欧洲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的能源公司,对美国在玻利益可谓慎之又慎。即便是作为反美第一块招牌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也是言语多于行动,至今委内瑞拉仍是美国第四大能源供应者,这个排名和查韦斯八年前第一次当选时并无多大变化。
朱鸿博指出,“拉美左转”这种说法的提出本就有值得商榷之处,即便这种说法成立,其中的“左转”和我们经常所说的“左倾”、“左派”也应有很大不同。拉美地区在2006年一年中的发展说明,由于贫富悬殊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以及拉美对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反思,拉美地区的确出现了一些改变和新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左转”或是“右转”的发展方向问题,只是这种趋势的一个载体。(倪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