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清亮的大眼睛中根本看不出有视力障碍。面对记者,小春玉高兴地拍着小手。
本报驻廊坊记者 程建辉 通讯员贾志丹 文/图
我们除了保障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外,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他们的基础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上。
我们有一些盲人朋友,他们在法国和正常人一样做律师,做软件开发,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也可以。
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很爱他们。
廊坊开发区的京津花园是一个别墅区。2002年11月,法国夫妇Guillaume(中文名为吉勇)和DelphineGauvain(中文名为李香梅)在这里租用4座别墅成立了济慈之家。在这里,31名盲童孤儿过着明亮的幸福生活。
“妈妈”照料下盲童的幸福生活
25日下午,记者来到“济慈之家”时,时间还早,大一点的孩子正在上课,小的还在午休,记者就在别墅一层参观他们的小家:里面很温馨,放置了各种玩具,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蓝色卡片,挂在进门的墙上,上面有他们的照片和日常生活、学习的资料。照片背后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哪个孩子什么时候长出一颗牙,什么时候看病吃药,都一一记录得非常清楚。
工作人员胡肖鹏说,目前“济慈之家”在京津花园共租用了四幢别墅,分别用于31名盲童孤儿的学习、住宿、康复训练和工作人员的办公等。
这里的一切都与一般家庭无异,家具、摆设等等并没有专门为盲人做的设计,胡肖鹏介绍说,“这里的主人希望盲童感受到自己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从而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与正常人交往的自信。”
在“济慈之家”还有几十位被盲童们唤作“妈妈”的员工,她们精心照料着孩子们的学习和起居生活。记者看到卢春玉时,这个4岁的小女孩正在“妈妈”的帮助下洗手,“妈妈”赵华兰手把手教她开水管,用洗手液,并耐心地和她说话。
“小春玉来的时候才两岁,那时连翻身都不会,我们就托着她的背和腿教她翻身。”赵华兰从小春玉的信息卡后面拿出一张医疗诊断书。“小春玉从前不爱说话,总是哭,吃什么都吐,我们以为她胃不好,今年八月份她却被诊断为颅咽管瘤。”赵华兰说得很慢,语调中充满了爱怜,“我们心里都非常难受。前两天小春玉去北京做了引瘤手术,由于发现晚,现在她一点光感都没有了,医生说她脑中的瘤还会不断生长,还要做手术。现在小春玉很活泼,也很爱和别人说话。”
“我刚从北京做手术回来,还没有去上课。”面对记者这个陌生人,小春玉稚嫩的声音中丝毫没有拘束和畏惧感。她慢慢地摸着记者手中的笔,高兴地说:“我知道,这是笔。我平时用它写字。”接着,小春玉大方地拍着小手唱起了儿歌。然后,她坐在地板上摸索着自己穿鞋,准备和“妈妈”出去散步。
这些“妈妈”大都来自周围的乡村。“我们都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基本的卫生常识和儿童护理技能。平时我们也会接受一些专门的医疗培训。”赵华兰说,“我们做‘妈妈’的前提条件是都有自己的孩子。我们每天在这里和孩子们接触9个多小时,分白天和晚上两个班,每两个‘妈妈’照顾三个孩子。我们和孩子之间都非常熟悉了,因为孩子们都看不到,我们照顾他们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上心。”
一对法国夫妇绽放在中国的爱心
29岁的吉勇说他很喜欢和他的中国孩子们聊天,不过他能留在这里的时间太少,一般他都在外面奔波,筹集善款来维持这里的运转。“济慈之家”每个月的开销大约是17万元人民币,主要靠设在法国、美国、荷兰、瑞士、德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心账号进行筹款,也接受来自国内的援助。目前,吉勇的妻子李香梅负责“济慈之家”的内部管理。跟记者聊了几句后,吉勇便匆匆离开了,胡肖鹏说他要去北京。
有一个十分中国化的名字的李香梅说,他们夫妻俩都是法国人,丈夫吉勇十分有爱心,19岁开始在美国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在加拿大成立了名为“避风港”的公益组织,帮助戒毒者。后来,由于喜欢中国文化,而且听朋友说可以支援这里的公益事业,夫妇俩在2001年来到中国定居。吉勇一开始在顺义的外国人居住区教钢琴,同时也在“希望之家”作义工,给孤儿上钢琴课。
李香梅说,来到中国后,他们非常希望能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发现,有的福利院里老师很少,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盲童孤儿,学不到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他们就打算尝试改变盲童们的命运,于是便成立了“济慈之家”。
“我们除了保障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外,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他们的基础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上。”李雪梅说,“在欧洲视障人士经过特殊训练后,可以从事很多种工作,过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但在中国,盲人可以从事的职业只局限在按摩等领域,所以我们对我们的孩子们要求很高,要为他们提供一技之长的培训,除了上课,大一些的孩子还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比如在厨房里帮助阿姨做饭。”
“我们有一些盲人朋友,他们在法国和正常人一样做律师,做软件开发,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也可以。”
“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很爱他们。”这是这对法国夫妇对31名中国视障孤儿的承诺。
学习盲文、外语、计算机、法国菜
在“济慈之家”的孩子们,最小的不到1岁,最大的已经19岁。在没有来到这里前,他们都生活在各省的福利院中。在“济慈之家”,他们生活得很幸福,除了拥有良好的英语环境外,还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唱歌,学习各种生活技能。除了盲文,孩子们最拿手的是英语和计算机,法语和法国菜也是他们的特长。
在教学专用的别墅中,孩子们的歌声从教室里传出中,熟练整齐的英文发音让人吃惊。为了不打扰孩子们上课,老师们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情况,孩子们所学的课程除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外,还接受钢琴、电脑、英语翻译、电话接待等技能培训。由于孩子们的程度不同,所以采取的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法。
休息时间到了,学习室里立刻充满了浓浓的快乐,孩子们有的用流利的英语和两位法国老师玩耍交谈着,有的抱着球转圈,还有的在和“助教妈妈”说话。教室里摆着钢琴、电子琴和电脑,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图画。
“盲人并不是只能做按摩”
这对法国夫妇的最终目标是把成功且成熟的盲童培养方法介绍给福利机构,去帮助更多的盲童孤儿过上更好的生活。
李香梅介绍说,他们把“济慈之家”的工作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接收盲童孤儿,为他们治病或手术,并为他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第二步是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并且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更多的选择;第三步是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包括在“济慈之家”工作或是朋友提供的工作机会,经过实践,最终使他们实现独立。
谈到“济慈之家”的未来,“在开车距廊坊只有15分钟的北京,我们将建立一个更大的家园———‘盲童之家’,目前我们正在做筹备建设工作。”李香梅说,“在将来的‘盲童之家’里,我们将自己种菜和水果满足生活需要,那里的设备将更加完善,我们还将借鉴国际经验,养育马匹等动物和孩子们交流,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谈到目前工作的困难时,李香梅说:“我们现在还欠缺一些帮助孩子们进行特殊教育的书和DVD等设备,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济慈之家’。”
“我们想改变更多人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盲人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他们并不是只能学习按摩,他们还能做很多事情。”李香梅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