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逝世。在汪老一周年祭日即将到来之际,十二月二十二日,汪道涵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怀念汪道涵》一书发行,书中首页收入一张罕见的汪道涵青年时代的照片。这是汪道涵的私人珍藏,去年他卧病在床时,赠予了母校。中新社发潘索菲 摄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三十日电 题:各界瞩望“两岸和合”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一年前的十二月三十日,两岸各界云集上海,挥泪告别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一年之后,曾与汪老结缘的各界人士表示,期望将痛失汪老的“两岸之悼”,化为他生前瞩望的八个字“两岸之道,唯和与合”。
今年十二月底,恰逢上海市台湾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近二百名致力于研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沪上专业人士免去了一切繁文缛节,在简朴的聚会上特别安排了纪念创会会长汪道涵的议程。
二00五年春,汪道涵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房内委托孙亚夫、李亚飞赴台悼念辜老,他特别在致辜振甫遗孀的吊唁函中感慨写道“两岸之道,唯和与合”。时隔近两年,这八个字再度成为上海台研会重新审视两岸关系发展的一处“点睛之笔”。
巧合的是,本月二十八日,香港中评社转引台湾《中国时报》资深媒体人俞雨霖的怀念文章,也谈及了汪老心中的“和与合”。该文称,“和平是两岸关系的唯一选择,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曾数度与汪老见面接触的俞雨霖认为,这一年来,不论大陆的对台政策、大陆学界对台的主流意见,越来越反应出汪老在世时所揭示的两岸关系路线图,那就是两岸关系有“和”才有“合”。
回首汪老驾鹤后的一年间,具有“指标性”的沪台关系似乎已让人看到了“和”、“合”的契机。上海市台办主任杨建荣近日披露,权威统计显示,移居上海长达六个月以上的“常驻型”台胞超过二十万,而更多的“流动型”台胞和往来于长三角周边地区的台商则难以计数。
在汪老离开的一年里,沪台之间除了春节包机外,还见证了中秋包机、货运包机的首航以及医疗包机。随着两岸包机多起来,不少台胞坦言:只有马上直航才能“解渴”。年内发生的另一有趣现象是,七十五吨台湾香蕉入沪后,由于味美价廉,一举激发了沪上众多饕客对台湾的浓厚兴趣。“既然连水果都这么好吃,那一定要到台湾逛一逛、玩一玩”,精明的上海人已在翘首企盼,设想成为大陆人士赴台游的捷足先登者。
“饮水思源,追念汪老”,遥想十五年前,汪老创设上海市台研会,倾力整合学术团队,希望为缓和两岸关系、推动统一进程增添智囊。曾协助汪老创会的学者章念驰说,实事求是四个字堪称汪老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学界若能光大他务实的学风,将是最好的纪念。
至于如何求取两岸之“实”,汪老似也早有点破。有官员和专家证实,汪老生前特别强调要深入研究台湾的民意,他那“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的精辟分析正是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