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既有悠久的历史,又能在经历百年衰败和屈辱之后重新中兴。”
这是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他于2006年9月出版的新书《邻居———中国》中的评价。他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欧洲人对中国这块远东大陆的看法,但在过去的一年,没有人能够否认,欧洲人在继续向中国靠近。
| |
这一年的事实表明,“欧盟对中国地位的评价提高了,中欧关系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中国欧盟研究会会长伍贻康这样对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说。
9月9日的第九届中欧领导人峰会上,温家宝总理和欧洲领导人正式宣布,双方同意启动全面涵盖中欧双边关系的新框架协议———《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PCA)。
正如欧盟对外关系专员瓦尔德纳所说,中欧对话领域已从单纯的经贸延伸到政治、贸易、能源、教育和气候变化。只有新的框架协议才能反映中欧关系的现实。这种现实,可以从中欧领导人频繁的高层互访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就在出席中欧领导人峰会和亚欧峰会期间,温家宝顺道访问了英国和德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和法国总统希拉克等相当一批欧洲领导人也来到中国寻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互惠。
究竟应对崛起中的中国采取何种态度,欧盟在对此争论多时后,于10月拿出了一份新的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
如果说过去的对华政策文件奠定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那么此次通过的新文件则显然把中国当作一个已经崛起、与欧盟“平等”的战略伙伴来对待。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斯坦利·克洛斯克称,这份文件为中欧间的新框架协议谈判定下了基调。
谈到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未来,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张祖谦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中欧关系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新情况。中美、中日政治关系的积极变化,让欧盟唯恐自己会落后。我们希望看到中欧关系从经济到政治领域的继续发展,也要学会面对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方加强协调的欧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