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加纳人科菲·安南最后一天履行他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职责。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安南忙着向同事告别,向媒体告别,同时不忘站好最后一班岗——他为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派遣了两名特使。
长达十年的联合国“安南时代”大幕渐渐垂落。随着新年的到来,联合国将迎来“潘基文时代”。
连任两届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1938年4月8日出生于西非国家加纳的库马西市,是当地一名酋长的儿子。安南曾在明尼苏达州麦卡莱斯特学院、日内瓦高等教育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接受教育,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管理学硕士学位。
除会说几种非洲语言外,安南还精通英语和法语,这一条件恰好是成为联合国秘书长的门槛之一。
安南1962年进入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工作,从此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国际机构。
199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与美国的矛盾渐渐激化,美国反对加利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已成为纽约外交界公开的秘密。在物色取代加利的人选时,美国相中了说话轻声细语、行事稳重的安南。
按惯例,联合国秘书长职位由各大洲“轮流坐庄”,每位秘书长一般都任两届共10年。由于加利只任了一届5年就被迫辞职,为了表示对非洲的“补偿”,各国达成协议,由另一位非洲人再干5年,那便是安南。
到2000年底,由于安南的秘书长工作得到各国一致认可,安南得以连任一届,到2006年底卸任。
第二个任期与美国交恶
安南初任联合国秘书长,与美国的关系一度看上去不错。但到了后期,特别是第二个任期内,安南与美国的关系出现明显裂痕。这主要是由于安南坚持联合国的多边主义原则,而布什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尤其在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于2003年武力入侵伊拉克之后,安南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伊拉克战争“非法”,不惜触怒美国右翼势力。
成就与遗憾
安南对国际和平的贡献有目共睹。无论是在非洲战乱、中东危机,还是在南亚克什米尔争端、东帝汶暴乱、阿富汗战争或者其他极度敏感的政治危机中,到处都有安南和他的团队穿梭斡旋的身影。2001年,安南和联合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他的提议下,一些新的机构如反恐委员会、建设和平委员会和人权理事会等得以成立,加强了联合国在国际安全和人权领域的作用。
安南任期内所提出的各种改革措施和理念,引起争议的也不少。例如,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他表示要吸纳那些在财政、军事和外交方面对联合国贡献最大的国家,这同要求优先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众多国家的愿望不相一致,自然很难获得赞同。
许多发展中国家还认为,安南赞同“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和主张,以图对《联合国宪章》中有关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规定进行修改或重新解释,实际上更多地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利益要求。发展中国家担心,这些理念一旦被纳入国际法范畴,就会成为强国干涉弱小国家的法理依据,国际稳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李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