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玉坐莲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酷爱玉、崇尚玉,往往把玉看作是美德的象征。直至今日,许多爱玉之士都喜欢将一件玉佩饰系上丝线,挂在脖子上、置于贴身处。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唐代玉佩饰——白玉坐莲狮子。此佩饰玉质呈青白色,通高4.7厘米,座宽2.6厘米。圆雕,狮子昂首,双耳竖起,浓眉大眼,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蹲于莲座之上,尾巴自然垂于左腿外侧。头顶有一孔直通底座,并与底座两个小斜孔相通,便于系绳佩戴。
我国古代玉器造型很早就取材于动物形象,早在商代玉器中,兽畜类形象就有虎、象、熊、猴、鹿、马、牛、狗、兔等,禽鸟类有鸭、鹅、鸽、鹰、鹦鹉等。但是狮子形象的出现却要晚一些。狮子产于非洲及印度,素有“兽中之王”之称,据专家研究,狮子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相传东汉时期,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但是由于初期狮子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中,平民很难见到,艺术家们只能根据传闻进行创作。从陕西博物馆所藏东汉石狮来看,外观都是以老虎为基础,再加上狮子的明显特征来雕刻的。南朝时期的狮子继承了东汉石狮的特点,并由夸张的线条和表现方式向写实方向转换。艺术家们雕刻狮子时,抓住了它区别于老虎的特征,突出了狮子长披式的旋卷鬣毛和宽厚壮实的胸肌。到了唐代,狮子的雕刻艺术进一步发展,完全中国化了。唐代的石狮子非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口扬颈,四爪有力,盛气凌人。广东省博物馆藏的这件白玉坐莲狮子应该是唐代石狮子的一个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