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高雄1月3日电(记者陈键兴 茆雷磊)高雄的夜很迷人,从85大楼往下望去,灯火串串;走在爱河边的步道上,水面灯影摇曳;穿过“城市光廊”,灯光梦幻舒展。
这是今天的高雄,一个光鲜曼妙、身姿旖旎的港口都会。
时代变迁,高雄的都市表情发生着变化,原本的刚硬幻化为“台北式”的迷离。近年来,原本肮脏的爱河被改造一新,成为了集绿地、咖啡馆、艺术表演于一体的市民休憩空间;五福路上一个犯罪率曾经很高的地段,因为艺术家以“光”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变成了一处吸引年轻人的时尚空间;港区里的一个码头和一个废弃仓库,因为艺术的介入,展现出绚丽的景致。
然而,当记者向高雄的朋友表示赞许的时候,他们却都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尴尬。在高雄土生土长的蓝先生说:“码头和观光结合不是坏事,但说明码头被闲置了。要知道,以前码头都是不够用的!”
高雄的都市发展史始终是和港口紧密关联的。上世纪80年代初,高雄港一度是世界集装箱港口的“老大”,90年代起有近十年是世界集装箱运输的第三大港;然而,近年来却持续衰弱,如今已降至第六位,集装箱装卸量出现了负增长。记者在港区看到,许多码头每隔一段就有大片空地。蓝先生还告诉记者,过去货轮进出港特别繁忙,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
从高雄港的兴衰中,可以看到高雄这个“劳动的城市”“繁荣的港都”在台湾整体性的经济衰退中渐渐退场。面对变局,高雄在谋求转型,但市政当局的作为却未能得到多少来自民间的掌声。
记者采访的几位市民、学者和议员认为,市政当局这几年用所谓的文艺、休闲和观光来塑造的所谓“转型”,是在逃避现实,是不负责任的装裱;高雄应该立足良港的功能和区位优势重振雄风,光靠拉动一般性消费只是杯水车薪。
有年轻的学者提出:“咖啡及光线难道是高雄想宣示的吗?码头原有的故事和城市记忆正被看似具有产业价值的咖啡和观光所取代,但高雄的愿景不应只有咖啡,观光产业并不能取代港口的真正机能。”
(责任编辑: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