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久违了多年的金融混业经营闸门无疑将加速开启,基金、保险、证券等行业正面临着重大洗牌———银行借助其雄厚资本以及大规模的网络、客户资源将大举进军基金、保险、证券等行业;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保险业巨头也将借机侵入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领域。
| |
此外,级别高出“一行三会”半格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也将在明年给出明确说法。猜想一:保险系基金待产实现概率:
银行系保险公司渐行渐近,保险公司设立基金公司也同样进入倒计时。尽管《保险法》有“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限制,但最新业内传出的消息表明,管理层就保险系基金入市在原则上已无异议。
“目前监管机构正在积极研究保险公司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可行性和相关管理办法。”中国人寿财务部总经理赵立军近日在中国人寿A股网上路演时表示,进入基金管理领域对于保险公司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产生稳定、可观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投资创新能力,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公司投资管理水平,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价值。
据消息人士透露,平安保险和中国人保两家公司向保监会提交了极其详细的申请设立基金公司方案。“明年这两家公司可能成为第一批试点公司。”
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建信基金这三家首批银行系基金目前均取得了不俗成绩,三家公司旗下的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预计明年银行系基金公司也将扩容。浦发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最有可能获得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牌照。猜想二:金监委胎动实现概率: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9月初对外吹风,为适应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从李勇的表态可以看出端倪,我国可能即将成立高于部级半格的“金融监管管理委员会”(或称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但目前的监管框架却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是监管的行政色彩非常强;第二,整个框架是机构监管,不是功能监管;第三,是监管当局之间协调困难,在同类业务上监管标准不一,各行其是;第四个是信息互通的问题,不同监管机构之间有很多事情不能及时交流。
目前的一种说法是,未来的金监委将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而成,同时央行、财政部也在金监委的协调范围之内。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加宁研究员表示,目前只有少数专家认为应该尽快将保险、银行、证券三大监管部门合并,绝大多数监管官员都认为分业监管模式适合当前的国情,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他看来,成立什么样的混业监管机构是次要的,建立多层次、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才是重中之重,不仅在中央部门之间,在地方上更应当建立。
“明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会对很多重要的事情作出决定,一些决定会对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很多将是体制性的变化。”李扬表示,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方面可能会在明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有一个说法,但是否最终能定下来,可拭目以待。猜想三:保险渗入银行实现概率:
除了进军基金行业,保险公司更加紧了通过购进银行股权向银行渗透。在刚刚完成的花旗带头入股广东发展银行一案中,中国人寿斥资56.7亿元,认购了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权,与花旗、中信信托并列为广发行第一大股东。
尽管外界多视中国人寿为广发行的财务投资者,但中国人寿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中国人寿入股广发行绝非财务投资那般简单,其间中国人寿获得了四名董事提名权。在运营管理上,中国人寿亦将积极介入,并有打算向广发行派驻董事和独立董事之外的经营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
另一家保险巨头平安保险进军银行业的动作更为“生猛”。虽然在竞购广发行中败给了花旗投资团,但是平安集团早在2005年就已控股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今年8月,平安再度出资49亿元,一举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股权,平安集团下一步将整合平安银行和深商行,为铺设全国性银行网络搭桥。在浦发银行日前的增发中,平安又以19.7亿元认购约1.448亿股,使其持有浦发的比例增至4.94%。
据悉,平安已向央行递交了开办信用卡业务的报告。平安有望在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开展专业化的信用卡业务,发行“平安”品牌信用卡,平安寿险的数千万客户将天然地成为平安信用卡的潜在客户。
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表示,“发展银行业务是我们的长期战略,银行业务能让平安各业务线更好匹配并产生协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