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秋季学期还没有结束,但不少家长已趁着元旦假期,着手为孩子精心准备寒假旅程。“出国游学”价格不菲,仍成为家长们的热选。广州某知名英语培训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出游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韩国等为主,费用多在1万元至3万元不等。
| |
何谓“游学”?就是“以游玩为目的的学习,或者以学习为目的的游玩”。也就是中国古人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览、观光、交际中完成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风土人情中提升社会认知,完成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移。比如史学家司马迁,“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还有李白,“20岁以后,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游历中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诗歌创作日益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望天门山》等”。游历学习为他们的社会认知和人文情怀起到了很好的现实滋养。
可看到广州这些家长的“出国游学”,我就有一种不解。对于提升社会认识而言,祖国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比西方的名胜古迹更有吸引力、文化诱惑和教育意义,中国地大物博、文化灿烂以及趣味多样性对孩子的认识能形成很强的现实震撼。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文化和社会之根。可这些家长不远万里跑到国外,文字不通,文化有隔阂,语言有阻隔,想要在瞬间和风土人情达到天然自然的默契,总是有难度的。其结果是钱花了很多,并不一定能增长见识,专家说,出国十几天提升外语水平不大可能。
现在,一提到学习先进经验,总要去国外,“新农村建设考察”中,韩国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这种“西化崇拜”完全抛弃了自己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成为一种文化自我矮化现象。“游学出国”就有这种嫌疑,其潜意识中,向孩子提供了一种信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对于孩子的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优越感而言,我看也是具有负面影响的。
有家长说要提升孩子的吃苦能力,磨炼孩子,漂洋过海坐飞机,花钱奢侈,一切都有导游作了精细安排,游学路线家长都作了精心选择。这能让孩子提升生活安排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吗?“磨炼初衷”很难落实。想当年,司马迁和李白的游学,在放眼中华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是一种自我情感和民族血脉的贯通。这都是今天的“出国游学”所欠缺和很难达到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倡导“游学”,让孩子增加社会性知识,值得鼓舞,可游学非要去国外,就有舍本逐末和盲目攀比的味道。
在我看来,应该将游学当做孩子提升民族自信力、人格能力和坚强信念的良好锻炼机会,没有必要打着“学习外语”的幌子,大肆消费,漂洋过海,利大于弊,得不偿失。(耿银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