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拟将环保纳入能源成本
油气价格可能再涨
晶报讯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由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日前已获得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的原则通过,整套方案的最大变化在于,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土地等产品的定价中。
| |
油价气价去年双双上涨
提价已经是2006中国能源市场的最强音。2006年初的涨价大幕由天然气拉开,其出厂价格每立方米上涨了1角左右。据相关部门的测算,每户用气居民因此增加的月支出只有3元。2006年以来液化气价格一升再升,每罐气最高在100元左右,最低也达到80元。
去年气价的“微涨”在社会上产生的反响,远远小于2006年接连两次的成品油价格上调。3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又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价格分别每吨提高500元。许多地方的油价涨幅在0.45元/升左右。
中石油净利上千亿
石油企业提出了“油价倒挂”的理由,即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只要油价一倒挂,炼油和销售企业就会亏损,石油消费市场就会动荡不安。然而,对于石油企业们的说法,民众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却并不认可。2005年度中石油以1333.6亿元净利润盖过日本丰田公司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这也刷新了其上市以来的盈利纪录,净利润增幅高达28.4%。有专家指出,国家发改委调高成品油价格,解决不了中石油内部存在的价格机制问题,结果导致炼油企业亏损现象依旧,中石油却再次增加利润空间。
2006年8月8日之后,在一系列利空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油价呈现单边下跌态势,9月20日跌破60美元/桶,创出最低59.95美元/桶。社会上又是质疑声一片,既然与国际接轨,那怎么能只跟涨不跟跌呢?
改变定价机制以调节消费?
2006年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首年,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但到年末,这一目标并未能实现。造成中国能源消耗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中国能源价格长期实行不完全成本定价,造成能源价格机制的扭曲,市场规律无法自动调节能源消费行为,使国家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努力收效甚微。
分析人士称,如果《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办法通过,意味着相关产品即将迎来新一轮大提价。另外,按照市场定价是一个好的方向,但这种改革的前提是要形成竞争的格局。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能源巨头垄断市场,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定价的市场化”和“竞争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