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南今年35岁,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进城打工者。17岁那年离开农村,带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妙憧憬第一次出门。来到城市18年,粗糙的双手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林立的幢幢高楼曾有他洒下的汗水,以至于他现在还常自豪地提起某某大厦、某某立交桥。
| |
去年12月30日,王忠南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报社,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渴望:谁来关注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心灵困惑?
进城18年,啥苦都吃过
王忠南的老家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四周都是朴实的农民,然而他却有颗不安分的心,盼着到外面的世界闯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17岁初中还没毕业,他辍学独自进城打工。“建筑、矿工、印刷工,啥苦活都干过,就是可惜咱没文化。”
进城18年来,一直租住在东仪路附近的民房,可以说这里就是他的第二个家。1993年,王忠南开始买书自学,很快就痴迷上了文学。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各种文学写作方法。虽说打工赚钱不多,但这些年,他光买书至少花了5000多元。2001年起,王忠南从这里向各大报纸、杂志投稿,至今已经发表散文50多篇。尽管还没有正式出版过文学作品,自己还只算一个文学爱好者,但周围很多人都把他看做是“农民工作家”。
“我到底是哪里人?”
当作家,是王忠南的梦想,但目前他最关切的还是与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兄弟们。提着三本厚厚的手稿来到报社,起初有人误以为他是想借报纸出名或寻求经济救助,但面对面聊过后,就会发现王忠南身上的质朴与坚忍。“虽然说挣钱不多,但凭着我这么多年在城里认识的朋友,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难。”显然,他习惯了这种误解,不止三四遍地向记者强调:“我不是来寻求救助,是寻求关注。让社会都能关注我们进城农民工群体,才是我的心愿。”
几年间,他先后写出了三部小说,每部都是十五六万字,都是以进城农民工为主角,反映他们在城市打拼的跌宕起伏。“每次回老家,总感觉自己是个城里人,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但回到西安,又感觉自己还是农村人,因为要真正融入城市,太难了!”王忠南说,现在他很难找到一种归属感,徘徊在城乡之间,总感觉没办法踏实。也就是这样,他喜欢把心灵的困惑用笔抒发出来,也呼唤更多的热心人士来关心进城农民工群体,在精神上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困惑。记者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