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本报接到一封群众来信反映,三都县的25名群众为了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参与该县于2006年1月21日举办的“健康中国·三都大型公益晚会”活动,总共借款161万多元给主办方,借款时间为一个月。但活动已结束半年多,主办方不仅没有按承诺支付20%的利息,就连本金都没归还。
| |
7月初,记者前去采访。当地两名男子(后来得知是当地宣传部的人)找到记者,非要安排记者食宿,并且还派车给记者采访专用。被记者谢绝。来人见记者“不配合”,就一直跟着,使得当事人不敢前来见面接受采访。记者又到县政府、宣传部、文广局采访,这些部门对记者到来也很抵触,采访陷入僵局。
记者只好伺机躲开“监视”,住进一偏僻招待所,联系到了来信群众。其中一人拉着记者的手痛哭,她为了能在这次活动中赚上一笔,除自己私房钱外,还以8%的利息借了8万元高利贷给组委会。债主正找她,扬言还不起钱就卖她房子,家人也责怪她,让她走投无路,甚至想自杀。
记者看见了一张张盖着鲜红手印的借款合同,一张张用房产证抵押借来高利贷的合同。这些资料、证据,这些报料人无助的眼神,让记者久久不能入睡,深感责任重大。
7月10日,本报以《县政府向群众集资办公益晚会161万血本无归》为题报道了该事。
文章见报后,三都自治县文广局局长打来电话,想与记者“沟通沟通”并希望“放他们一马”。但是7月12日,记者又以《县政府集资办公益晚会文广局长承认运作失败》为题,进行追踪报道。“公益晚会”主办方之一的某单位派人来到本报,对记者进行人身威胁。
真相自有公论。报道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黔南州委、州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出面处理此事。在不到一个月之内,有关方还清了向群众借来的161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