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评·综述

白鳍豚因人类走向消亡 外国专家惊叹长江水可怕



  “长江女神”的生态环境

  5天,10天,20天……科考船在浑浊的江中前行,希望越来越渺茫。

  “长江水太可怕了!”外国专家纷纷惊叹道:“这里没有多少浮游生物,完全不适合豚类生活。”

  白鱀豚主要分布在湖北宜都到江苏江阴长江干流里,约 1400 多公里。大江沿岸珠链般串起了一座座城市,而每个城镇都会产生30公里的污染带。采集了水样和底泥样品后,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也承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被破坏。

  江中船舶的数量之多,令人不可思议——经过鄱阳湖的时候,王克雄和他的同事数过那里的采砂船,到1200时他数不下去了……考察发现:长江上,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

  航运业的发展及船只的噪声,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它主要靠脑部声纳发出声波进行回声定位,以辨别方向、招呼同伴、逃避危险。”著名鲸类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春季发情期,动物比较兴奋,容易产生错觉,它会将接近的船当作同类迎上去。而长江的船太多了,白鱀豚像在一个马路中间的行人,避开了这艘,又会撞到另外一条。”

  乱捕乱捞,则让豚类丧失了食物来源;一些捕鱼的利器——比如滚钩,会穿透它们的身体。在一具白鱀豚的尸体上,被滚钩扎伤的伤痕有103处。而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惟一几乎孕育成熟的白鱀豚胎儿标本,它静静躺在福尔马林液体里,好像睡着了。就在要离开妈妈时,母亲的头被螺旋桨削去了一半。

  科考队员称,长江中下游有湖泊1133个,湖泊入江口历来是白鱀豚摄食和栖息的好地方。但进入他们视野的,是筑堤、建坝、架桥、设闸。目前除鄱阳湖、洞庭湖外,湖泊全部建坝建闸。

  “包括三峡大坝——它的建设虽然对白鱀豚没有直接影响,但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减少了白鱀豚的食物,同时使白鱀豚失去了生活场所。”王丁博士说。

  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曾警告,历年来收集到的死亡白鱀豚中,九成以上是被人杀掉的。1980年代起,常有白鱀豚的尸体漂浮在江中,其中1984年有18具。1990年代后,残存的白鱀豚已经很少,但发现尸体的消息仍从各地传来。而在这次考察中,人类对长江的改变已经超出队员们的想象,所以,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12月13日考察结束时,白鱀豚呼吸时泛起的浪花,依然没有在江面上出现。

  失望的心情像江水般清冷。外国科学家们习惯性地耸耸肩,一脸无奈。而王克雄不由得想起了“淇淇”——那条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的 22 年的精灵。他曾担任淇淇的饲养员,每给淇淇喂完鱼后,就轻轻摸摸它美丽的长吻。“或许,这种机会再也没有了”。

  “白鱀豚在长江生活了约2500万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种之一。”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熏教授痛心地说,“如果不是巨大的外力和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谁是下一个?

  “白鱀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宣称。

  这个结局无法让中国人接受。“难道比大熊猫更稀有的白鱀豚,会像恐龙一样成为一种记忆?”张先锋博士说。王丁——这位多年从事白鱀豚研究的鲸类专家,也不相信它已经灭绝。他们试图通过在科考的细节,寻找其存活的理论概率,而这更多来自情感上的难以割舍,仿佛面对亲人的离去。

  他们不得不承认,希望十分渺茫。国际上已经公认,如果某种群的数量少于50个,它的命运就是灭亡。

  而江豚的境况呢?考察队确认,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约1200-1400头,相当于1991年的一半。“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江豚将变成第二个白鱀豚。”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哺乳动物,白鱀豚和人类有很多相似性。“长江容不下它,同样很难支撑人类。”一位专家说。白鱀豚境况,已成为一种长江水质恶化的预言。

  在北京麋鹿保护中心,有一个世界灭绝动物墓地。那里刻着近几百年来消亡动物名称:新疆虎、蒙古野马、高鼻羚羊……墓志铭警示着世人: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吗?

  孤独的淇淇,孤独地死去

  本报特约撰稿 姚忆江

  这个可爱的生灵被人伤害,又曾被人精心呵护。

  捕获时,它只有两岁。由于年纪小、体质好,适应了周围环境。所以,它是惟一在人工环境存活下来的白鱀豚。人们叫它淇淇。

  1980 年 1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到电话,有渔民意外捕到两头白鱀豚。研究人员连夜驱车,赶到400 公里外的城陵矶。次日早晨,等到水产收购站开门时,他们看到了一具白色的尸体,而另一头受重伤——头部有 2 个铁钩钩出的洞。

  4 个月里,科学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让体长1.43米的幸存者恢复了健康。

  “开始,人们对白鱀豚吃什么都搞不清楚。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薰回忆说。也正因为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鱀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

  白鱀豚害怕人类。初到为它而建的白鱀豚馆时,淇淇非常不安。研究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淇淇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它像一个贪玩的孩子,疯起来连饭都不吃。”淇淇的一位饲养员说。

  科学家们的努力换来了动物与人类的感情。“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我们回应它的方式是敲敲池壁,它会高兴地摇头摆尾起来……”一位研究者说。

  “那远远超出了人和一般动物的关系。”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豚类保护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水生所里,大家视之为亲人。它有一点儿不舒服,我们就会很紧张。”

  4岁时,这只白鱀豚长成了“帅小伙子”。春秋两季,淇淇开始发情——局部皮肤充血变成桃红色,身体直力水中,一边激烈晃动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而它的生殖器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研究人员开始为它寻找伴侣。

  3年后,科学家捕获了一头幼年白鱀豚,取名为珍珍。白鱀豚本是一种群居动物,但独自呆惯了的淇淇第一次见到同类,是害怕和逃避。

  它们开始交往了,珍珍很勇敢,主动接近淇淇。1987年春,当发情期的淇淇表现激动时,珍珍迅速游到它的身边,用自己的身体与之摩擦,直到对方平静。可惜的是,珍珍4岁时因肺炎去世,死时未到性成熟年龄。

  每天寻找珍珍成为淇淇的“工作”,它甚至绝食了。声学仪器探测到,淇淇经常发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呼唤着伴侣归来。珍珍去世后,淇淇再没见过同类。

  淇淇没有生育后代,是中国科学家最大的缺憾。虽然为它准备“婚娶”多次,可一次都未能“圆房”。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是长江里的白鱀豚太少了。

  科学家试图通过人工采精,保留淇淇的精子。开始训练时,淇淇已经很大了,这个训练3年都没有完成。1990年代以后,“淇淇”经常患病,训练不得不中断。“白鱀豚的人工饲养没有先例,所以把淇淇养活始终是第一位的。”科学家说。

  2002 年 7 月 14 日,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自然辞世。它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了22 年185 天。

  “我们虽然照顾了它22年,但它是那么的孤独。”张先锋博士说,“这种悲剧也是人类造成的。”

  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白鱀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