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森:探索中国新农村建设
人物(7)
除政府外,企业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企业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梁希森,这个据称只认识200个汉字的"富人",却在人们不经意间开始执著地做着自己的"乌托邦"试验。
的确,没有人会怀疑梁希森的商业头脑: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人,竟然从集中了中国众多优秀大脑的北京赚回了十几个亿;没有什么文化,反而使他少了很多的羁绊,多了一股韧劲儿: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把“农村改造计划”搞得有声有色。
同时,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梁希森也是孤独的:公司的属下站在经商就为赚钱的角度,不看好他的农村改造计划;村里的农民也怀疑他另有所图。但是,他依然无悔地做了,而且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如今的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新村,村民住的是每套280平方米的欧式联排别墅,里面有花园,有池塘,有宽阔的柏油路,还有斑驳的梧桐树。
梁希森,原是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的一位普通农民,现任山东鲁西农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将一家小毛巾厂发展成为拥有10多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资产逾20亿元。
2001年,梁希森投资4200万元为村民建造了现代化村庄,把村民原来的旧平房全部推平,建造了占地500亩的鲁西农牧发展集团,村民宅基地按30000元/亩,总额900万元入股企业,股份归村民所有,企业盈利可以分红,企业亏损按照保底500元/亩给予补贴。
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到公司上班,每月600-1000元的薪水,享受过节福利和养老保险。前后对比,搬迁后的村民每年平均收入10000元,较搬迁前增加7000多元。农民住上了洋楼,当上了工人,实现了失地不失利,离土不离乡。
梁希森的“公司带农户”与原有的“公司加农户”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企业投入资金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用经济杠杆带动农民围绕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因为梁希森知道一个最朴实的道理,农民能够挣到钱的事,不用号召也会争着抢着干,不挣钱的事,喊破嗓子也不行。
梁希森的目标就是用15年的时间,让整个黄夹镇彻底改变面貌。为了这个设想,他出资20万元邀请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主席David Simpon先生,以黄夹镇现有经济区为基础,设计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现代化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在园区中除了农业还存在着许多新的产业,包括畜牧养殖以及相关的医药、渔业、皮革、纺织、食品加工等。园区内还将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商业、娱乐等公共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有关分析人士指出,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这个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布局,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一点上,梁希森做到了。
前不久一则消息称,一些地方的农村建设一味模仿城市: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一排排新建农民住宅小区让人看不到乡村气息……专家认为,这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不仅使农村丧失了特色,也从某种意义上斩断了延续千百年的传统,况且,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然,也有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景象,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上述类似的矛盾和问题。新农村究竟该怎样建设,依然期待改革的开拓者们去信马由缰驰骋纵横。(于佳莉)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