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一个国际志愿者的思考
人物(8)
"在中国一个最为偏僻的山村义务支教,一个子都不拿;或者在德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当这两份前途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选择?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年轻人选择了前者,作为一个国际志愿者来到中国,开展志愿服务。
一位农民对卢安克说过,他是他认识的人中最好伺候的人,比他家的猪还好打发。但卢安克说,如果能做别人不能做或不愿意做的事,他就能感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他的所有追求。
卢安克,本名Eckart Loewe,1968年出生于汉堡。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留学的暑假期间,他同广西农村来的同学回家,体验农村生活,从此与广西山乡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1996年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毕业后想方设法地来到了中国。
卢安克跑回到了那个他已经很熟悉的大学同学的老家——广西小村子。在那里,他和乡下青少年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放牛,干农活。后来他被请到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义务教德文。去公安局打算办“外国人临时户口”时,被公安局查出他“违法从业”,且不符合有关居留规定。被罚3000元,勒令离开中国。
1999年3月,卢安克注册了“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在广西南宁,他看了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看完电影后他当即表示,像电影主人公一样在最穷的地方做老师,就是他的愿望。
2001年初,广西东兰县教育局邀请他去东兰县当老师。听说东兰县是全国48个最穷县之一,他高兴坏了,马上前往。
可是,不久以后卢安克发现中国的学校都是“应试教育”的天下,无法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于是在2002年6月,他主动辞去中学教师的工作,来到东兰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不通电话不通公路的林广屯的广拉队。他租了个没人住的泥瓦房,房租每月10元钱。
2006年,卢安克注册的“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到期、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被拒绝后,他暂时离开了中国。但是卢安克的心在这里,卢安克说,我还会回来的。
事实上,卢安克和我们熟知的白求恩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国际志愿者。而符合人的天性,是所有志愿者们行动的原因。
在接受了大量援助中国志愿者的帮助后,2002年5月,5名志愿者奔赴老挝。截至2006年11月,中国已经累计有172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缅甸、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志愿服务。
就此,在国内,一个最紧迫的现状是,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悉,近年来,几次往海外派遣的志愿者大多是临时招募的,这使得很多愿意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人才,因为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错失良机,同时也缩小了主办者招募志愿者时的选择余地,人才库的建立是将志愿服务深入、持久开展下去的不竭源泉。
除了组织国际志愿者,近年来,中国部分城市已相继颁布地方社区志愿服务(义工)条例或规章,但是有些条例却很难落实。直至2006年6月24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全国社区志愿者将持有统一的志愿者证书。这意味着中国将建立起规范的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强志愿服务的统筹管理、监督以及激励机制的完善。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草拟的慈善事业促进法中志愿服务部分的内容将包括志愿服务的原则、志愿者的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的条件、注册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注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等。
事实上,当中国敞开胸怀,迎接国际志愿者的到来的同时,志愿精神也慢慢深入中国人心中,更多的中国志愿者正走向世界。(曾 鸣)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