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坚守35年的乡村教师
汪来九
他远远不是只扮演一个乡村教师的角色,整个小学只有他一个人,他的身份很特殊:学校校长、教师兼保姆、勤杂工。为了孩子,他在大山中坚守了35年。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他就要在大山里呆下去。
安徽黟县宏潭乡毛田村,环绕周围的一座座高山异常苍翠。
2006年4月19日,汪来九早已将黑板分成了几部分,中间部分写着二年级的生词;右边部分是一年级的标注拼音的生字;左边部分空着给五年级学生解方程用。整个黑板看起来十分舒服和美观。
早上8点,在同一个教室里,他正带领学前班的孩子复习学过的拼音字母。同时,一年级学生在写生字组词;二年级学生在课本上找出黑板上的词语;三年级学生读诗词;四年级学生做书上的练习题;五年级学生用黑板的左面解方程。当天是六级复式课。
三年级学生的朗读结束了,一年级学生已在黑板上组好了词回到座位,汪来九叫学前班最大的孩子到黑板前写拼音字母。这个孩子写好了,又回头牵着最小的、只有3岁的孩子到黑板前,递给他一截粉笔,看着他写,写错了再找黑板擦帮他擦掉重来。这就是汪来九多级复式教学中独创的另一种教学方法,他总结为“多级合作,以高导低”。
整个课堂忙而不乱。对于汪来九来说,这只不过是35年教学中极其平凡的一堂课。
1971年,从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毕业21岁的汪来九,被分配到宏潭乡毛田小学任教。当时毛田小学只有一间土坯房,每逢下雨时,房顶漏水融进地面,一踩一脚泥。年轻的汪来九目睹此景迫切希望离开这里。但教室里那20来个大大小小、一脸渴望的孩子们又让他犹豫:这些孩子们该怎么办?汪来九决定暂时先留在这里,带出一届毕业生再说。谁知这一留,竟然就是35年!
在汪来九的努力和坚持下,这个只有200多人口的小山村里,35年来,走出了70多名高中生、大专生和本科生。
“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我爱大山,爱老师这个职业,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只要毛田村的教学点不撤,我就一直干下去!”汪九来在面对淳朴的山村孩子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孤独;面对破旧狭小的土墙校舍;面对小学所有年级的所有科目、所有课程时如是说,尽管学生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0多人。
其实,汪来九远远不是只扮演一个乡村教师的角色。他的身份很特殊:学校校长、教师兼保姆、勤杂工。从课堂授字识书到关心孩子们的日常卫生习惯;从“游击”教学到土屋、农户家、公社仓库,最后到汪来九向当地县政府努力争取到的三间校舍;从早上接送孩子们进教舍到晚上家访……都是由汪来九一个人独自撑着。
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提倡“学校向工农开门”,在广大农村中实行“民办公助”,“多种形式办学”,向农村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由此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扎根山区、埋头苦干的类似“汪来九”的乡村教师。在宏潭乡,像汪来九这样一人一校的教学点就有八九个,而汪来九也是众多扎根在山区教育的教师代表。
70年代初之后,教育政策已经开始向集中办学模式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取消自然村的单人学校,一个行政村保留一所完小,并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村民自筹资金,新建了规范的校舍,使农村的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减少。鉴于这种情况,21世纪初以来,政府又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少地方取消了生源不足的小学。在这种情况之下,不知道汪来九又要面对怎样的命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坚守已经为众多孩子铺出了一条坚实的人生之路。(李小健)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