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社会上质疑高校学费太高的声音不断传出,但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教育部称,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还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
(详见本版今日7版)
从实际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日本的3倍以上——中国大学收费全球最贵。
下面看一看来自媒体报道的大学学费的N种说法。
据《中国财经报》报道,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是在不考虑农民自身的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等因素的情况下;有25.5%的家庭因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而不愿再升入大学;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完整成本一年至少要4到5万元;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和文科人均培养费分别为每年约1.5万元和1.2万至1.3万元。
真实成本:X。
大学生的培养成本是个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是怎么套出来的,一班(般)人不知道,二班(般)的也不知道。
有个真实的笑话,说的是某在高校的账目中,有人报销“洗脚费”。我们认为该高校起码很诚实啊,要知道把:“洗脚费”报成别的费用是很容易的。
还有一个案例是,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在负责学校建设工程中,收受建筑商贿赂计人民币82.1万元,这些腐败钱造成的虚高,是不是要打入大学生应交费用的账目里去?
从教育官员的语态来看,新标准的核算对民众而言未必乐观,“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是不是大意就是已经很够意思了,这么多年都没涨了。
关键还是要有一个明白账。尤其是要说明,哪些成本应该可以向学生收费,哪些成本不应该向学生收费。
目前教育收费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就是过于强调利益获得原则,而忽视能力支付原则。在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时,如果受教育者承担的成本超过了其实际承受能力,就违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的基本原则。
按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493元来看,大多数学校6000元的学费标准(不包括上学的其他费用),仅学费开支一项,就要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0%左右,农村则已经达到180%左右,这完全是超负荷运转,更何况其他的贫困家庭。
一个孩子上大学,全家奔走为学费忙,因为孩子上大学而造成家庭返贫的故事在中国的城市乡村只有开幕不见落幕,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难道在成本账上是被遗忘的一笔?
成本核算是好事,但好事一定要办好,起码要透明,起码要考虑民间的支付能力,经过核算的高等教育成本起码要比现在低,这应该算是一个底线吧。◎首席评论员万应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