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了几家银行,都没有买到新发基金。”日前王大妈在西安钟楼附近的几家银行的营业网点间来回奔波。她不无遗憾地说:“都说买基金赚钱快,可我咋就买不到呢!”近一个时期以来,像王大妈一样准备投资基金的人越来越多。
| |
众多投资者之所以要争相购买基金,是缘于很多基金的赚钱示范效应。有资料显示,去年初每份发行价1元的开放式基金,到去年12月初累计净值超过2元的就达43只,很多当年发行的基金大都收益实现了翻番。
去年以来,上证综指从1163点起步,一路攀升,在突破了多年的历史最高位2245点后,2300、2400、2500、2600点重要关口也一一攻克,目前又向2700点逼近。股市牛气可见一斑。来自中国证券登记公司的统计日报显示,在股指突破2000点后,全国“新增开户数”直线上升,去年12月1日一天开户数就达到17.4万的“天量”。在股市“大牛”行情中,基金投资收益也随之“井喷”,投资者受益颇丰。在这种赚钱效应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便把目光锁定在了基金上,并纷纷加入到投资基金的行列,于是乎,“基民”一词也随之热了起来。
去年12月7日,我国投资基金发行创下新的纪录: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单日募集约400亿元。记者从省工行了解到,在嘉实销售的当天,仅西安分行就发售了2亿元。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基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基金业资产净值规模已经突破6000亿元,其中偏股票型基金资产净值已超过50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基金大多数资金投向了证券市场。
在基金发行火热的日子里,记者在各银行吃惊地发现,不少投资者根本就不了解基金,甚至连基金是何物都不知。在中行工作的小王告诉记者:很多投资者都问“我买的基金年利息是多少?”不少的投资者在“赚钱效应”的诱惑下,把原来买国债的钱都盲目用来买基金,但对基金却一无所知,误以为基金就是高收益、高回报的储蓄,根本不知道基金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
基金过热的现象,引起了监管层和专家的关注。去年12月13日,中国证监会向各大基金公司下发《通知》指出,“面对行业和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各基金公司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扩张,不贪大求多,坚持量力而行。”不少专家也纷纷向投资者提示基金的潜在风险。
目前,股市大盘已经到了高位震荡的敏感位置,此时投资者更要注意风险防范。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王群航表示,2001年,大盘就是从2245点这个高位跌下来的,此后持续了4年的熊市。其间,基金的业绩也随之直线下降,“基民”被套的比比皆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这是王群航对盲目热衷投资基金的“基民”的忠告。
那么基金还能不能买呢?理财专家指出,当然能买!但如何买是有“讲究”的。一次性大量买入,就会使风险高度集中,如果分期购买,则可分散风险。若投资者看好基金理财的话,不妨以基金定投方式参与。也就是委托银行在固定时间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中间间隔时间越长,越能分散投资风险,也越能获取较高收益。自然,在目前股市处于高位震荡的时候,将所有的资金一次性投入新发行的基金,是不可取的。
在如何选择基金品种这个问题上,基金经理人提醒投资者,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要挑选值得信赖的基金公司;看公司是否有优异稳定的过往业绩表现;公司是否有独特的投资能力;最后,要选择好购买时机。
开放式基金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投资工具,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它并不同于银行存款或国债等无风险的投资,它不能保证投资人一定就能获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是一种“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投资者可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首先,要树立中长期投资的理念。其次,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取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一般来说,收益型基金投资风险较低,成长型基金投资风险较高,平衡型基金居中。最后,通过开放式基金的公告,密切关注基金不断变化的净值和投资组合等信息。对于流动性较差,净值较高的,大盘又处在高位时,可考虑赎回基金,而不应继续盲目申购。
(本报记者 李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