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垦区前进农场第六管理区,姜成富等四家低收入户喜上眉梢,他们种植的330亩水稻,当年每家收入17000元,彻底摆脱了贫困,走出了生活低谷。这是今年管理区领导班子对低收入户联合帮扶,带来的喜人成果。
| |
农场场长蒋长春向记者介绍说,这仅仅是农场在创建和谐社会中,为帮助困难职工共同致富,消除拉腿户的一个小侧面。近年来,农场使出“三田制、四帮扶、五服务”等三招,让所有民众“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收、居者有其便”,共享改革成果。“三田制”让耕者有其田
前几年,以种植业为主的前进农场,实行“开放开发”战略,外地有经验的种植户大批涌入,通过几年的开发种植,这部分稻农大部分都成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富裕户。而本场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却在致富的道路上被落在了后面。
守着丰厚的资源怎么能让职工受穷呢?今年初,他们出台了新一轮土地承包“生活田、职工田和市场田”三田制。规定本场职工除生活田外,还可享受100亩经济田,每亩优惠20元。全场一次落实了18万亩,使原来1800户没有地种的职工种上了“致富田”。第三管理区老职工鲁立明,以前因为缺乏技术和胆识,一直在几十亩旱田上“打转转”,眼看人家票子大把大把往兜里揣,心里直痒痒,今年他分到130亩田,全都种上了水稻,秋后获得大丰收,净挣3万多元。
第二十二管理区,过去因土地承包不公开,地数不准,管理区职工对此意见大。今年他们在落实“三田制”中,主动要求农场纪委组成测量小组来测量土地,核实面积,公开所有种植户的种地情况。现在全场十六个管理区,财务、政务、党务达到了“三公开”,形成了“耕者有其田,受穷无怨言。干部清白,百姓明白”的融洽和谐局面。“四帮扶”让劳者有其收
去年初,农场在调查中发现,贫户与富户的差距过大不仅仅是因为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农户的经营意识、劳动者技能等非政策因素也占有相当比重。要想让弱势群体走上致富的道路,各级组织还应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让劳者有其收。
农场由基层党组织、工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四帮扶方案,即“农场领导干部帮扶特殊群体中的低收入户;管理区干部帮扶无资金、无技术、无土地、无机械的四无低收入户;机关干部和场直单位干部帮扶一般低收入户;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机车大户和致富大户帮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农场还出台了扶低致富20条优惠措施,对全场贫困户实行定人、定项目、定目标等结对扶持。
第四管理区两放人员张长河,2005年回来后,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有体力却赚不到钱。农场工会将他列为帮扶对象,为他买来蔬菜种植技术书籍,并且对他跟踪指导。今年,张长河建起了362平方米温室和3400平方米的大棚,种植蔬菜42亩。目前,他已通过卖菜收入6万多元,还完借款当年净剩2万多元。
前进农场从2001年开始推行科技示范户工程,十五个管理区,示范户与普通户建立技术帮扶对接,形成一户带多户的科技辐射面。目前,农场低收入户已有124户从事种植业,17户搞养殖,40户从事棚菜生产、工商服务、个体运输、机械代收等,实现100%结对并有致富项目。“五服务”让居者有其便
要想让本地经济活化、老百姓的日子安生,没有有力的社会保障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农场推出了“政策咨询、政务值班、技术指导、基础配套、社会保障”等五项便民服务,开通项目开发一站通、技术服务一接灵等20余条直接关系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便民热线,深受民众欢迎。
多年生活在场部地区的住户一直没有下排水,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农场接到群众反映后,一次投入400多万元,进行改造。针对部分职工住楼难问题,今年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启动了安居工程,拿出1000万元进行住房补贴,新建4万余平方米住宅楼,可入住450户。一年中,前进农场为解决住房建设、改造场区及管理区上下水、完善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等投资达7200多万元。
据统计,去年前进农场国内生产总值达3.1亿元,人均收入达7637元,比5年前增加了2917元,连续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今年预计可实现人均收入8500元,比上年增长11%。更可喜的是农场低收入户都有了致富项目,消除“拉腿户”163户,脱贫率达到90%,两年实现再就业3117人,目前,失业率仅为0.6%。记者手记
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仍有少部分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如何让广大民众共同走上富裕路,共享改革成果过上小康生活,已成为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头疼事。前进农场针对本地实际实施“三田制、四帮扶、五服务”三招,让所有民众“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收、居者有其便”,实属共同富裕的一剂良药。
(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