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在2007年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也表示教育部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昨日厦门晚报)
无论如何,这终归是一则利好消息:起码意味着暧昧纠结多年的大学收费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开始自上而下地求解了。
| |
但是,教育部“独家献唱”的这个成本核定办法,能否抵达结果公平与正义,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谁能够影响这个游戏规则的确定。眼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需要我们警醒:当老百姓呼吁成本核算、当教育部门酝酿成本核算时,最高兴的倒是高校——我们当然无权对高校收费做“有罪推定”,但高校太过乐观的态度也让我们担心:高校和教育部门会不会“联袂”通过“成本核定”这个冠冕堂皇的程序,把不合理的成本合理化、把不合法的收费合法化,从而继续稳定或提高“现存标准”?
从时下的信号看,我们可以做出两个推断:一是这个核算体系很可能由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商定,而高校及部分地方教育与财政部门将更有机会参与到核算的博弈中来;二是以上这些事实上等钱的、逻辑上贴钱的机构都天然有着将高校教育成本做大的偏好,偏偏是真正掏钱的大学生家长、具有独立精神的第三方专家和审计机构及真心关注高等教育的公众,没能在《办法》中找到一席之地。就譬如不能由家长到企业去给自家的孩子算工资一样,大学成本核算理应不能是教育部主导的独角戏。
其实,大学生家长或民众也不必对这个“成本核定”怀过高念想。客观地说,由成本观照大学收费是乌托邦式的,希望通过利益相关方的“成本控制”来遏制大学高学费的欲望也是缘木求鱼。大学收费要真正合理起来,就要从大学财务制度改革、资金使用效率评估、高校行政构架改革、政府财政倾向性贴补等多方面入手。知晓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成本,远不如得力地降低家长掏钱的事实成本,来得可爱来得温暖。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