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看见桥面上一根爆裂水管还在往外喷水,然后只听见轰隆隆的一阵巨响声,大量石块脱落后不断往桥下的小车河中‘倾泻’,于是就在距离垮塌处不到5米远的我们,赶紧推着菜摊车往桥旁的太子街跑去,真是太吓人了。”在筑古太慈桥旁摆摊做生意的秦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太慈桥桥体发生了垮塌,可惜啊,这么知名的一座步行古桥,长时间以来没有受到过保护,车辆在桥面上反复碾压,摊贩占桥经营,这些都给古桥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家住筑青山小区58栋的商老伯十分惋惜地告诉记者。
水管爆裂泡垮古桥
昨日早上,贵阳市民致电本报百姓新闻网6757777称,由于安装于桥体中的一根自来水水管发生爆裂,架于小车河上的古太慈桥发生局部垮塌,目前该桥已经被市政单位全段封桥。
记者接到报料后,随即赶往现场看到,该座古桥架于小车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桥,足有20余米长,4米来宽,连接花溪大道与太子街。桥面两端已经被封闭。桥头的挡板上,写着“桥面危险,禁止行人通行”的字样。桥面靠太子街一段,足有4平方米左右范围的桥体发生垮塌,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现场进行抢修。
而在桥下记者看到,大量从桥上垮塌下来的土石方堆积在河面上,古桥两边桥岸道路完全封堵。
据在现场参与抢修的贵阳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黄德伟介绍,桥体垮塌是由于安装于桥体上的一根自来水管发生爆裂后,长时间往桥面与桥体内部喷水,不断侵蚀桥体土石方所致,目前,爆裂水管已经修补好,而古桥修复工作需要10天左右。
附近居民:古桥遭人为破坏
据原来在桥上做蔬菜生意的秦女士告诉记者,2日晚上,桥面上有一根水管发生爆裂,白花花的自来水不断喷出汇聚于桥面上,然后经过渗透通过桥体流向桥下,但是一直没有人前来进行维修处理。3日下午,可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浸泡,古桥桥体瞬间发生了局部的垮塌,一些原来在桥面上做生意的小贩纷纷撤到街面上去做生意。
记者顺着太子街一直往前走还发现,该路段上还有众多的人力三轮车等车辆不时穿行于原本并不宽敞的路段上,做着载客生意。而据当地居民们反映,这些车辆常常为了超近道,载着两三人也纷纷往原本只作为步行桥的古太慈桥上碾压而过,完全不考虑这样一座古桥桥面的承受能力。该座古桥历史悠久,是筑花溪大道与太子街、太子巷之间的一条便利“通道”,每天行走于桥面上的市民非常多,因此很多小贩也抓住了这样一个特点,纷纷选择在桥面上以及周边路段占道经营,很多污水、垃圾常常直排于桥面上,长时间浸泡,给古桥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居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样一座古桥的保护力度,不要让它再“遍体鳞伤”了。
办事处:呼吁保护古迹
记者随后走访了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街道办事处,该办事处文化站副站长牟可说,太慈古桥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座步行桥为附近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可是太慈古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古迹的保护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对这样一些文化古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而这一切如果仅仅靠某一家部门或是单位是很难做到的。
太慈桥有新旧两座,新桥位于花溪大道上,修建于1955年。而本文所说的为旧桥,又称太慈古桥或者古太慈桥,已有600多年历史。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改元建文。建文4年(1402年)其叔燕王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夺取帝位,建文帝换僧装仓皇由后宫下水道逃出,辗转流亡到贵阳小车河一带,遇百姓造桥,建文帝为之策划。后百姓知是建文帝,逐以“太子”为桥名。为掩蔽建文帝行踪,故意将其讹传为“太慈桥”,沿袭至今。
(据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贵阳市南明区街道志》343页附录古迹景点太慈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