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6日电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透露,中国的海水利用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政府将加大力度推动海水利用。
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近期联合公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提出,“十一五”末期(201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要达到日产80万—100万吨,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55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要到达16%—24%,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大的提高。
姜伟新表示,中国的海水利用产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海水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海水淡化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等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如日产5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和日产3000吨蒸馏法海水淡化工程已有商业化建设和运行经验,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正在进行万吨级示范。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得到推广应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已进入每小时万吨级产业化示范阶段,有的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水脱硫技术已在沿海火电厂开始应用。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如海水制盐广泛应用,海水提取镁、溴、钾等已完成千吨级中试。
二是海水利用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到2005年底中国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量已达到12万吨,海水直流冷却水年利用量已近480亿立方米。
三是海水淡化成本迅速下降。由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吨水成本已经降到5元左右。
为实现规划目标,近期内国家在加快海水利用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姜伟新表示,主要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包括严格限制在沿海地区新建以淡水为水源的高用水项目,鼓励火电、石化、化工、钢铁等高用水行业使用海水;引导海水替代;支持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供水管网等。同时,要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并要完善海水利用政策保障机制,包括一深化水价改革,研究制定鼓励海水利用的财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等。
据介绍,中国水资源总体短缺,沿海11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66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0%,相对于中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12立方米的水平而言,北方沿海的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4省市人均用水量只有269立方米,属资源性缺水。南方沿海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7省区市,人均用水量虽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部分地区存在水质性缺水。面对北方沿海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以及水资源亟待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严峻形势,加快海水开发利用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尹伟欣)
(责任编辑:韩美芳)
|